0□新銳
青年雕塑家楊韜的《留白——楊韜作品展》,正在璃墟藝術中心展出。楊韜并不滿足于作品所揭露的社會現狀,而是將人的本真自在的狀態注入作品中,記錄他心態轉變的歷程。
作品僅僅是角色扮演
楊韜坦言,自己的作品并沒有生活原型,而是受自己個人化的思想影響進行的創作。在楊韜看來,中國人自古就對“胖”有種幸福感,“胖的人看上去比較呆滯,但很飽滿”。楊韜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人們在某一特定時段的狀態。
楊韜對自己的作品用“角色扮演”總結。“就是一個演員表演了不同的狀態”,而這種扮演并不是真實的狀態。“小時候的性格很內向,常??赐觌娪昂吐犕暝u書之后,自己躲在角落里扮演著各種偶像的角色,每次都會很認真地向著墻謝幕,同時心里充滿了成就感。”就這樣,楊韜將他對戲劇的愛好轉移到藝術創作中。
時代和物質感創造雕塑
在楊韜創作的10年期間,他一直在尋找一個能用特殊方式表達出在平面上很難表達的藝術形態。楊韜研究發現,雕塑的時代性能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更直接地表達出來,“雕塑在觸覺上、空間上會有更豐富的感受”。正是因為楊韜一直保持著一種不斷創新的精神,才能積極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表現方式,“可能有的藝術家一生只在進行同一類型的創作,這樣的藝術家就會被符號化。從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停留在某一個狀態中。”因此,楊韜開始嘗試多樣化的藝術,比如裝置、實驗繪畫等,“我個人是希望在工作中創造更多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不一定會創作更多的結果,但會自己突破一些原有的范圍,產生的快感已經很滿足了。”
雕塑市場缺乏認同感
楊韜認為,雕塑能否真正被市場接納,形成一個旺盛的市場,還需要用綜合的眼光去看。如果藝術教育對雕塑方面增加嘗試性的普及,媒體對除了繪畫之外的其他藝術進行推廣,雕塑市場或許會有所改變。
楊韜認為雕塑仍然沒有被大眾接受的原因包括:第一,雕塑的物質感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原因。第二,雕塑沒有實際的用途。雕塑作為藝術品的價值沒有辦法衡量,大眾對于雕塑方面的認識比較少,更多的是把雕塑和公共環境等聯系起來。第三,雕塑比較占據空間,收藏家可能會產生空間的恐懼感。人們對其的認識缺乏嘗試性的儲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