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皇家瓷器在哪出產?在景德鎮;歐美的皇家瓷器在哪出產?在廣州。”廣彩行業里,老藝人們總喜歡這樣來談論廣彩曾經的赫赫聲名。
但是,當代廣彩的知名度、價位和市場認可度,依然難以和“五大名窯”、龍泉青瓷或者潮州瓷器等比拼,更不要說景德鎮了。是文化積淀相對薄弱的廣彩繁瑣、庸俗,還是市場仍沒打開,有待進一步開拓?有沒有什么可行有效的辦法來讓廣彩墻內開花墻內更香?為此,廣東工藝美術界的相關專家展開了深入探討。
專題文\圖 記者 江粵軍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春雷:
景德鎮的經驗
值得廣彩借鑒
要對當代廣彩有個充分的認知,就得對廣彩進行縱向分析,并與其他的瓷器品種做個橫向對比。
雍正乾隆年間,為何廣彩能脫胎換骨、明艷照人?原因在于廣州當時就是個很開放的口岸城市,中國的陶瓷又早就聲聞于外,因此大量訂單飛入廣州。這其中很大部分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廣州人也很聰明,有創新精神,他們就從景德鎮等地運來白瓷胎,按照外國人的要求進行繪制,逐步發展出廣彩的風格。因為當時能用上中國瓷器的,一般也是外國的皇家貴族,所以他們都偏愛金碧輝煌的風格。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彩還是以出口為主,也仍然是來樣加工為主,因此廣彩對國內市場一直關注不是太多、太夠,價格相對于國內其他瓷器品種,就比較缺乏沖勁、后勁。因此廣彩在市場方面的潛力還可以深入挖掘。有人擔心廣彩的雍容華貴、金碧輝煌是不是很難為現在的市場所接受,其實不然,人們對藝術品的喜愛是多層次的,廣彩的風格在今天依然有它的追捧者。
此外,我們還可以借鑒景德鎮等“陶瓷重鎮”的發展模式。廣彩一直都是很注重吸收、創新,完全可以讓思路更廣闊些。
一方面,廣彩一直都沒有自己的窯口制胎燒胎,沒有原創器型,就等于受制于人,別人生產什么胎就只能用什么胎,這樣導致很難生產出有個性、有特性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面,廣彩的從業隊伍雖然已壯大了,但大師和從業人員還是比較少。從事廣彩的人員,基本都是當地人,很少有外地藝人來參與創作。由于缺乏多元化的創作思想交流和碰撞,所以作品的創新性和底蘊就很難有大的提升。我們可以看到,在景德鎮創作的陶瓷大師很多來自全國各地,很多國畫、油畫大師都去那里一展身手,開辦個人工作室,形成了多元的陶瓷繪畫人才集聚效應。這點很值得廣彩學習。
當下,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行業協會的積極推動下,廣彩無疑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我們依然可以期待它發展得更好。
廣州彩瓷研究所所長、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譚廣輝:
突破瓶頸要靠書畫家支持
當下的廣彩可以說是供不應求,只要是精品,就不怕賣不出去。這一方面是由于廣彩的從業人員還不太多,一方面也因為廣彩的價位普遍還比較低。像省級大師,一件好的作品價錢也就去到近六位數,有的作品甚至只要幾千塊錢就能買到,跟其他瓷器品種大師級作品動輒幾十萬比起來,那是相當“有著數”。
這樣的市場需求,其實也要求我們多出精品。怎樣出精品呢?創新自是非常重要。我一直希望我們能在創新之路上走得更遠更前。但我們這些創作人員,由于大家多數并非美術專業科班出身,進工廠后都是遵照著師傅的教導,堅守傳統的陣地,所以現在經常還是只能做回傳統的東西,很難有新意。即使有所創新,也只是悄悄地、慢慢地進行一些改變,外行人不太看得出,只有我們才明白,這其中已經融入了哪些新的技法,譬如國畫技法、西洋畫技法、景德鎮粉彩技法、潮州彩瓷技法等。
而目前廣州的彩瓷行業,專業畫家的參與度幾乎為零,只是靠我們這些傳統老藝人在努力,要突破難度很大,這可以說是制約廣彩發展的一個瓶頸。所以我衷心呼吁畫家們都能來多多支持這個行業的發展,這樣廣彩的面目才有可能煥然一新。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微博)(陳家祠)原副館長崔惠華:
脫離了華貴就不是廣彩了
廣彩本來就是按照歐洲的宮廷風格和需求來設計的,在“文革”前的百年時間里,基本都是銷往國外,所以廣彩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很注重濃墨重彩。可以說,要是沒有雍容華貴的特點就不是廣彩了。脫離華麗的色彩和飽滿的構圖,廣彩就和景德鎮的陶瓷沒什么區別了,也就失去地方特色。當然,現在的廣彩如果完全按照傳統的圖案、紋飾去做,也的確不適合當下的生活實際和人們的審美需要。因為任何的工藝品都要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做。廣彩重新發展起來后,藝人們必須繼承傳統技藝、傳統風格,同時又必須創新,才能生存、發展。
這一點,歐兆祺的作品就把握得比較好。斗雞本來是廣彩的傳統題材,很多人都畫過,但歐兆祺的斗雞系列,比傳統有很大的提高。傳統廣彩上的雞,看起來很平面很剪紙畫,歐兆祺則處理得很立體、很生動,用現代的構圖去創作,這是發展、創新,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同時他又用了傳統的色料和上色手法,保留了廣彩的金邊,所以人們一看就知道這是廣彩。
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譚偉彬:
廣彩曾被庸俗化
廣州的三雕一彩一繡,最典型的廣府文化就是廣彩。
廣府文化的含義是什么?中原文化、外來文化、本土文化的融合體,才形成了廣府文化。廣彩的特點正是廣府人引入西方文化,結合自己當地的風俗習慣,融入南方的芭蕉、楊桃、荔枝等景物,采用中原傳入的線描,有機地將三者結合起來而產生的瓷器文化。出了廣州,你看不到廣彩這種東西,它的地域性非常強。同時,廣彩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點,它在沿海地區的認知度非常高,上海、福建地區,都有很多人喜歡廣彩。有一位福建的朋友還曾試圖拿一塊田黃跟我換一件廣彩。而廣彩到了內地,濃郁的西洋風格就很難被人們接受了。所以廣彩這個“混血兒”還需要大力推廣。
另外,廣彩的宮廷味道,也是西方宮廷趣味與中國皇家風格的集合體、混合物,所以它的貴族氣派非常足,現在照樣有很多人喜歡它的雍容華貴。而且南方人本來就比較欣賞精雕細琢的東西,廣彩和潮州的木雕等本土文化一樣,都是以精細取勝的。當然,廣彩也的確走過彎路,曾經被庸俗化過。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很多廣彩就是用蓋印或貼花紙的方式來制作,像印刷品一樣,沒有真正的手工在里面,確實很粗制濫造,圖案、色彩沒有任何變化。那時候的廣彩大多是以日用瓷的樣式出口,外國人也并沒將其當做寶貝,所以這樣的流水線生產也可以理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