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1日,李向明的“土語”系列新作在中國美術館展出。8月15日,李向明接受《京華時報(微博)·藝術品投資周刊》采訪,他說自己不是抽象藝術家,也不想為自己下定義,只想像農民一樣耕耘藝術。
補丁承載平民美學
2005年至今,李向明將從河北農村收集的大量有補丁的織物用于作品創作當中。此次展覽中,《勞動者的價值觀》的主體部分是從普通百姓家中收集來的舊衣服片,這些全是補丁的衣服碎片,折射出百姓們簡樸勤勞的生活本質。李向明將這些散發著勞動者多種生活信息的碎片,附在涂滿金色的背景上,不僅在視覺上構成鮮明對比,還試想在太物質化的當下,引起人們對健康、理性的價值觀的聯想思考。對補丁的特殊感情來源于他頭腦中對鄉村生活的記憶,李向明認為“補丁”不僅代表著最原初樸素的文化,它本身也具有審美意義,是平民美學的代表。
李向明收集補丁始于2004年,當時李向明在河北老家的村落里考察時就被那些補著很多補丁的米袋所吸引,于是便買回來收藏。次年在河北大明縣考察時,李向明又看中了納鞋的千層底,這讓他聯想起之前收藏的米袋。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中,李向明回憶:“即使那些沒經歷過艱難歲月的小姑娘們都會贊嘆補丁樣式美麗,更不用說感同身受的老者了。”
我不是抽象藝術家
眾多藝術評論家談到李向明的作品時,總繞不開西班牙當代抽象藝術大師塔皮埃斯,兩者都是運用了生活的現成品。李向明在發現自己的藝術道路與塔皮埃斯有重合后,對塔皮埃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面對自己的藝術道路如何走下去的問題,李向明說:“要找到我們在藝術本體上的不同是很難的,但是我們的現成品是在兩個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我的作品有它生存的語境。另外在藝術思想上,塔皮埃斯崇尚的是非形式,而我將傳統美學思想帶入形式,這也是根本的不同。”
但是李向明認為,藝術創作不是要去走美術史的老路,現在自己嘗試做的未嘗不是未來藝術新的出路。“我不是抽象藝術家,因為抽象藝術作為藝術史的概念與我今天做的事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我從來不想下結論,我只是像一個農民一樣不停地耕耘藝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