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上海有多少養(yǎng)在深閨人不知的博物館?神奇的博物館里究竟有多少您所不知的秘密?即日起,東方網(wǎng)陸續(xù)推出原創(chuàng)系列報道《博物館里的秘密》,帶您走進上海各大博物館,穿過時空的阻隔,揭開塵封的歷史,探尋背后的故事,見證上海的變遷。這個夏天,讓我們用心聆聽歷史,靜心品味文化。
東方網(wǎng)記者蔣澤9月5日報道:“英夷到處猖獗,已破虎門、廈門、定海,勢必窺伺吳淞。某海上攻戰(zhàn)40余年,風濤素習,嚴兵戒備。如夷來,必能破之,以張軍威。設(shè)事機不測,亦必以死繼之。敢為故人告。”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江南提督陳化成在給同鄉(xiāng)友人蘇廷玉的信中這樣寫道。沒想到,僅過數(shù)天,陳化成一語成讖,壯烈犧牲在吳淞炮臺。
身中鉛彈百余粒陳將軍壯烈殉國
陳化成,1776年出生于福建省同安縣,22歲即投營于福建水師,累官至江南提督。陳化成紀念館研究員吳必堯認為,陳化成雖為武將,卻獨以“廉著”,一生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情。在臺灣,他重修西嶼燈塔,平息分類械斗。在福建,他捐俸修《廈門志》,擴建玉屏書院。在上海,則解禁“封港”,便利商民出海,組織練勇,維持地方治安。由于與士卒同甘苦,深得軍心民心,兵民稱之為“陳老佛”。當時吳淞駐地有民謠曰:“官兵都收民膏髓,陳公但飲吳淞水。”盛贊陳化成廉潔奉公的高風亮節(jié)。
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強行銷煙,中英矛盾逐次升級,并于1840年正式開戰(zhàn)。經(jīng)過前兩階段戰(zhàn)爭之后,英國認為所獲權(quán)益太少,在1841年8月27日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zhèn)海等地。1842年1月,在攻打臺灣被阻之后,英軍又在長江口集結(jié)重兵,準備攻打長江門戶吳淞。
陳化成早就預(yù)料到英軍必然進犯吳淞,到任之初,他便依塘列帳,巡視江面,操練士兵,鑄炮制藥,增設(shè)炮位,鞏固防線。其治軍之周詳嚴密,“下聞于野,上達于朝。”在紀念館內(nèi)的一張地圖上可以看到,陳化成在西炮臺以北部署了150門大炮,東炮臺上則有27門,內(nèi)側(cè)蘊藻浜還布防了10門。
《清史稿》中有陳化成傳,關(guān)于他在吳淞口與英軍作戰(zhàn)、犧牲的場景,有如下描述:“越數(shù)日,敵艦銜尾進。化成麾旗發(fā)炮,毀敵艦三,殲斃甚眾……敵攻壞土塘,由小沙背登岸。徐州兵先奔,東臺亦潰。萃攻西臺。部將守備韋印福、千總錢金玉、許攀貴、外委徐大華等皆戰(zhàn)死。尸積于前,化成猶掏子藥親發(fā)炮。俄中彈噴血而殞。”
陳化成犧牲之后,安徽武進士劉國標,把他的尸體藏在了附近蘆葦蕩中,8天后,才把他埋在了嘉定。在描述陳將軍遺體時,《福建通志》中寫道:“身受鉛彈百余粒,胸脅殆遍。”
館藏最真實陳將軍畫像畫家照遺體繪制
1992年,陳化成犧牲150年后,原清代乾隆12年所建寶山孔廟大成殿,改建成為陳化成紀念館。如今,在在寶山區(qū)臨江公園里,紀念館隨著陳化成將軍的銅像,靜靜駐守在江邊。
9月初,上海各地紛紛下雨。東方網(wǎng)記者循跡來到寶山區(qū)的臨江公園內(nèi),煙雨蒙蒙中,遠遠就望到了這座大成殿,殿門口,得益于屋檐擋雨,兩位武術(shù)愛好者正擺架子練功,還有三四位阿姨自己打著節(jié)拍跳舞。一片歌舞升平,早無當年半分硝煙氣息。倒是透過殿門望進去,陳化成將軍的戎裝像,以及一門銹跡斑斑的大炮,還多少提醒著過路人,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也曾在這片土地上打響。
“俎豆馨香薦忠良而異名兩字,粵閩江浙垂功烈而炳節(jié)千秋”。序廳兩旁,是一幅抱聯(lián),引自廈門陳化成墓墓道華表,原為同鄉(xiāng)好友四川巡撫蘇廷玉所題。其大意為:百姓和文武官員用祭祀的方式向朝廷推薦忠臣陳化成,為他正名請功;頌揚陳化成在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任上歷著戰(zhàn)功,高風亮節(jié),千古稱頌。
陳化成紀念館,共有兩層,面積并不大,展品以照片、實物和文字為主,從少年從軍、歷著戰(zhàn)功、誓死抗英、壯烈殉國等章節(jié),大致勾畫了陳化成將軍的一生。清軍戰(zhàn)袍、火炮、清軍抬槍、英軍后膛短槍等展品,也一一展現(xiàn)了當時清軍與英軍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
而館中所展示的一幅陳化成畫像,這是當時嘉定縣令練庭璜親自為陳化成遺體擦去血污,并聘請畫家程庭鷺繪制的。相比于其他畫像,這幅應(yīng)該最忠實于陳將軍的原貌。
史載,臺灣、廈門、松江、寶山、上海、淘沙場均曾建有“陳公祠”,臺灣和寶山命名有“化成路”、“化成橋”。人們塑像供奉、詩文弘揚,列入教科書,甚至被百姓神化,把他的塑像移送到城隍廟里,接受香火供奉。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