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鄔濤——中國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古典家具技師培訓導師,同時還是北京東方四美居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總裁。對古典家具頗有研究的鄔濤先生,不管是對當前紅木家具市場行情,還是細微到每一件紅木家具的制作工藝及流程,他講起來都滔滔不絕。同時鄔濤也是個收藏愛好者,他不僅收藏了很多古典家具,還收藏了玉器、瓷器、雜項等。他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
喜歡上古典紅木家具
在鄔濤20多年的收藏生涯中,他喜歡把東西買回來,隨后對它進行修復,最后再幫這件藏品找個新家。在鄔濤看來,這樣的過程是幸福的善事。他收藏了很多東西,大部分藏品在被修復之后都找到了新家。
然而,也有些藏品是鄔濤的寶貝,一直留在身邊。在他的公司展廳里放著一只精致的老紅木箱子。箱子的面板是由兩塊大大的木板拼成的,“過去能夠用這么大的木材制作的箱子實在不多,如此精致的箱子應該出自帝王將相的用具”。鄔濤滿臉驕傲。
鄔濤還記得,這只精致的木箱是四五年前從一位老先生手里買下來的。“那時老先生想把箱子賣掉,讓我自己看著給一個實實在在的價錢。”鄔濤抱著行善的心給了他1萬元,那位老先生千恩萬謝。當問起這只箱子現在的行情,鄔濤賣了個關子,“至于箱子現在的價值是由它現在的收藏者和下一個購買者共同決定的。不是我現在說多少就是多少。不管是古董還是藝術品,其最終價值由購買者決定”。
其實,鄔濤對紅木家具及其市場非常了解,不管對市場行情的走勢還是紅木家具的細枝末節他都能侃侃而談。“紅木家具市場的亂象的確不少,其中有很多商業炒作的水分。比如紅酸枝降價的傳言不是真的。”鄔濤自己的公司堅持手工制作紅木家具,他認為手工制作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留存下來的精髓,自己有責任將國粹傳承下去。對于紅木家具市場的未來,他充滿信心,“本月初實施的《紅木國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紅木家具市場會漸漸向良性方向發展”。他笑道。
人匾之緣
在鄔濤看來,很多時候,物與人之間是一種緣分。在裊裊的檀香中,鄔濤給記者講起了他和那塊“一房山”匾的緣分:
那是1994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吃完早飯,莫名其妙地感覺有個東西在召喚我,我感覺要去個地方。冥冥之中我就來到了十八里店一個賣古董的農家小院,小院里賣的是山西古董家具,我還記得租住的商人叫付強。之前就聽說他那里來了新貨,我當時就打算去那里轉轉,順便淘個漏。
在里面轉了一圈之后,我沒有發現比較喜歡的東西,就往外走。剛到門口,被臺階上的一個東西“咣當”拌了一下,那是放在臺階上用來方便摩托車進出用的跳板。還記得那塊板是由三塊木板拼的,很普通。我當時好奇地把板子翻了個身,想看看是什么板。翻出來那一刻,我呆住了,“一房山”三個字映入眼簾。就在前兩天,我剛看了李漁的《閑情偶寄》,上面就提到了這塊匾——蘇東坡的字體,也許是他自己書房里的匾額。當然,眼前這塊是清朝康熙年間制作的,當時的落款是李鑾宣,康熙時期的舉人。我估計其價值不菲,內心驚喜。
中國有些特定的習俗,而這塊匾上的字看起來并不吉利,跟我一起去的朋友勸我別買。我知道他是不懂這塊板子背后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在和老板不露聲色地討價還價之后,最終以500元的價格買了下來,并且老板還送給我一塊“壓鞋石”作為贈品。從此,這塊匾一直伴我左右,從未離手。
因為無知所以無緣
對鄔濤而言,那些有趣的故事不一定跟紅木有關,但是他的每一個收藏故事都經典、難忘。憑著自己的謹慎性格和對古典家具豐厚的學識,鄔濤在收藏古典家具的過程中從沒打過眼。當然也有遺憾,“不懂的東西我不碰。因為無知所以無緣,很多好東西從我身邊溜走了。”鄔濤嘆道。
時間仍然是1994年,在山西的聞喜縣,他在一個做古典家具買賣的商人家里曾經看到過一塊翡翠。時隔多年,鄔濤仍然記得當時他相中的是一塊翡翠的玉佩:海棠形狀,兩面雕刻、高浮雕,刻的是“蒼龍教子”圖案,“種水”非常好。“他當時開價4000元,因為‘隔行如隔山’,我根本不懂翡翠,不敢輕易冒險,所以就沒買。我當時就想如果我用那么多錢買古典家具的話,可以賺到兩倍以上的利潤。”謹慎的他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還是放下了這塊玉佩。
當回到北京后,他跟一位古董行的朋友講起這件事。那位朋友讓他詳細地描述了那塊玉的細節后異常激動:“為什么不買,那么好的東西,千載難逢。別人想碰都碰不到,送到你手里的你都能丟掉。”
當晚,鄔濤和那位朋友一起就連夜找了輛出租車,開了十幾個小時,到達了山西那個商人家里。遺憾的是,那塊翡翠已經被一個西安的收藏者用1.6萬元買走了。鄔濤的那位朋友后悔得要死,他當場就喊了出來:“西安那個收藏者叫什么名字,他家在哪?我要去追回來。他1.6萬元能買走,這件寶貝最少值幾十萬。”
最終他們無果而歸,成為了彼此心中的遺憾。“后來聽說那件東西拍了千萬元以上,這件從我眼皮底下溜走的寶貝,據說是慈禧老佛爺的。從此我就開始發憤圖強,買很多書回來學習翡翠方面的知識。” 鄔濤搖著頭笑道。
商報記者 鄒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