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他是“鄭州書家四友”之一 / 他是省會書畫界“商都七子”之一 / 他擅長書法與戲曲人物創作 / 他是胃癌術后筆耕不輟年過八旬的老書畫家
知道黃居正先生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緣起在朋友家見到一幅先生的書法作品,第一次見到便被深深地吸引、愛不釋手,從那時起黃居正這個名字便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但那時先生對于我來說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名字,然天地垂憐,在數年之后,我竟然與先生相識并成了忘年之交。何以解釋?唯有“緣分”二字!
每次展看黃居正先生的書法作品,都覺得心中有萬千感受想要一吐為快,但數次提筆總覺不能表達心中感受之萬一。黃居正先生的書法如此吸引我的魅力之源是什么呢?
A
心正則筆正
他的書法作品散發著人性的光芒
唐代書法大家柳公權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元代學者郝經在其著作《陵川集》中進一步解釋了柳公權的“心正則筆正”說,他道:“書法即心法也。故柳公權謂‘心正則筆正',雖一時諷諫,亦書法之本也。茍其人品凡下,頗斜側媚,縱其書工,其心中蘊藏者亦不能掩,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也。”這其實談到的就是人品與書品的關系。黃居正先生的書法之所以感人,與其人品高潔有很大的關系。黃居正先生任職省會文化單位領導多年,扶持了一大批文化青年,有許多年青藝術家經先生之手走出了河南,走向全國。但在先生任職的時候卻從沒有為自己謀名謀利,大家甚至不知道他是一位科班出身的書法家、畫家。直到其卸任之后,花甲之年才書名漸隆。這與當下一些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中高下不比可知。
世界上的事情很多時候都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先生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來到中原,由于工作的原因,一頭扎入群眾文化普及工作中去,無怨無悔。即使到了鄭州畫院,他也以培養青年人才為己任,甘為鋪路石。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盡管他一天也沒有停止過藝術實踐、探索,但卻很少在展覽中見到他的作品,我曾很奇怪地問他,他說:“多給有才華的年輕人一些機會吧!”這與當下,大小展覽,不管水平高低盡為文化部門頭面人物的作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甘為孺子牛的幾十年里,先生為鄭州文化、藝術的走出去請進來奔忙操勞。在這期間隨著眼界的開闊,他的藝術積累在一天天增高,為以后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以權謀私,淡然處世,高潔的人品使得黃居正先生的書法作品散發著人性的光芒。魅力由內生發,水到渠成啊!
學古而不泥古
讓他的藝術創作進入自由王國
黃居正先生出生于華山腳下,求學于西安美術學院,工作生活于中原大地,厚重的文化積淀,嚴格的科班訓練為先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先生習書,從先秦入手,甲骨、大篆、小篆俱得其奧妙。繼而從漢之氣厚到晉之風度、唐之法嚴、明清之個性張揚均涉獵尤深。在遍習諸家的過程中,先生漸漸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了對黃庭堅和于右任的學習上,且數年不輟,心追手摹、得意忘形。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云: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曰“九勢”,衛桓曰“書勢”,羲之曰“筆勢”。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黃居正先生中學階段即受到老師的嚴格素描訓練,進入西安美術學院后更是打下了堅實的造型能力,工作后,從他積累下數十本素描,我們可以看出先生在造型上的努力。這些繪畫上的學習都深深地補益于他的書法創作。深厚的繪畫造型能力使得黃居正先生在書法研究上可以更輕松地抓住某個碑帖的形質進而抓住精神實質。先生不為成法所拘,學古而不泥古,他大膽廢除傳統的執筆方法,而代以更適合自己習慣的執筆法,這種掂著筆端的獨特的執筆方法曾引起過一些書家的異議,而黃居正先生淡然處之,他說:“這樣執筆,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視野更開闊,行筆更流暢”,事實也是這樣。
年近古稀之年,居正先生受到了病魔的侵襲,最終他戰勝了病魔獲得了勝利。走出病房的居正先生迎來了藝術創作上的又一個春天,他的藝術創作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他創作的作品與病前作品相比較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更加舒展,豐富,作品透露出更加濃厚的靜氣、大氣、文人氣。我們看他的書法作品更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線條豐富的變化,章法布局的跌宕起伏,墨色的濃淡干濕。觀字如畫、觀之如飲美酒、觀之如聽音樂,意境深遠,發人深省。
C
他說:藝術家負有重要的社會使命
傳播真、善、美
黃居正先生喜歡黃庭堅、于右任除藝術感染、個性使然外,蓋因黃居正先生與二者一樣,心地純正,童心不泯。我曾數次觀黃居正先生創作,每每寫到得意處,先生開心盈面,宛若孩童。行筆如行云流水、氣暢神閑,酣暢淋漓。寫者過癮,觀者更過癮。元代學者杜本在《論書》中道:“夫兵無常態,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機,則縱橫皆成意象矣。”以此語可解釋黃居正先生的書法魅力矣!
藝術上的成功并沒使黃居正先生有任何改變。我們依然可以經常在各種慈善場合、公益活動現場見到他的身影。回報社會、關注弱勢群體是黃居正先生藝術創作之余最熱心的事。他說:“藝術家負有重要的社會使命,傳播真、善、美。影響別人要從自己做起。”于是就有了無償為下崗職工寫字助其子女上學、為災區義捐、為慈善義賣的一幕幕藝林佳話。揚子曰:“書,心畫也;言,心聲也。聲畫形,則君子小人見矣。”愛心,是黃居正先生書法魅力的另一源泉。
一個具有正心、童心、愛心的藝術家寫出感人的藝術作品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嗎?從黃居正先生的書法作品中我們讀到了“美”,從黃居正先生的身上我們讀到了“善”、讀到了“愛”。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黃居正先生身健氣暢,藝術已至化境。更難能可貴的是先生的創作激情澎湃,八尺、丈二、丈六等巨幅書法佳作不斷問世,精彩紛呈。作為晚輩除了欽佩,還是欽佩。真心祝愿黃居正先生健康長壽、藝術長青!
(作者系河南電視臺《藝術空間》欄目編導)
名家點評
◆李剛田(《中國書法》雜志主編、中國書協理事、河南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居正同志在用筆、結體、章法形式以及用墨韻味中潛心探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表現方式。其用筆,采用長峰羊毫,又高執筆管上端,以求筆意靈動,氣勢開闊;其用墨,參以繪畫功底,求“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之妙,極盡變化以求線條豐富的表現力。
◆徐恩存(《中國美術》主編、中國著名的美術評論家)
黃居正先生的書法自成一格,質樸端嚴,飄逸靈動,像揮戈的勇士,騎著戰馬馳騁在黃土地上。
◆翟本寬(鄭州大學教授、鄭州大學書畫研究院院長)
居正先生近年來對“雞”、“馬”、“荷”、“梅花”等少字書法進行了探索。他所創作的這類作品,并非有意標新立異,而是他綜合知識的積淀和藝術修養的結果,客觀存在物象的影響啟發下的偶然所得,并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稍作夸張和變形,從而得到形神兼備、亦書亦畫、書畫合一的境界。這就給抽象、刻板的漢字書法賦予了更為生動的內容。
居正先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與眾不同的書畫合璧作品。他首先以清墨完成書法作品,根據書寫的內容,用淡彩繪出與之關聯的畫,這樣就形成了書與畫兩個層次分明而又水乳交融的完整藝術品。這獨具匠心之作,從書來說,增加了畫的層次,從畫來說強化了書的內容;使人在欣賞書的同時能欣賞畫,在欣賞畫的基礎上加深對書法的理解;從完整藝術品來看,增加了深度和厚度。
◆王振亞(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很多人認為黃居正先生是出手不凡的書法家,豈不知,他的戲劇人物速寫和意象書法也堪稱一絕。通常情況下,他是對著電視屏幕搞創作,從瞬間而過的人物形態中捕捉素材,個性鮮明的劇中人物和故事情節在他的筆下成為用線條勾出的藝術品,其作品筆意草草然情濃形俏。
憑借著深厚的速寫功底,寥寥數筆,讓一個個威風凜凜、炯炯有神的“鐘馗”躍然紙上。不論藝術品位高低的人,都能從中找到雅俗共賞的悟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