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多年來共有千余件作品 自制工具手工打磨 篆刻中銅制印璽幾近失傳讓他憂
“歸來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這首詩是說蘇秦說服六國之后,佩六國相印衣錦還鄉。春秋戰國的印是銅制的,就是詩中所說的黃金印。銅印上的字是鑄出來,或是鑿刻出來的。現代社會刻銅的人寥寥無幾,不過在廣州有這么一位雕癡,他叫馮健輝,30多年來,窮其畢生精力,雕刻大大小小過千余件銅制作品,從十多斤重的銅質大印“都府印璽”,到小巧實用的個人休閑印章,璀璨而厚重的銅印,敘說著主人對銅印篆刻這門古老藝術一片癡情。
記者 李立志 攝影報道
黃金印并非黃金而是銅印
馮健輝是一位人稱“雕癡”的雕刻迷,30多年來總共有大大小小過千余件作品。昨日上午,記者在馮健輝的帶領下才找到他在白云區同德圍的“工作室”,那也是他的住所。一進入房間就被滿屋的印章吸引了。門后是一個小小的展示柜,各種不同形態的印章有序地擺放在那。在房間的一角堆滿了大小小小的盒子,一張電影中才能見到打金匠用的工作臺擺在一邊,被切割成大小不一的銅材散亂地放在下面。
“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銅材,是我從大德路淘回來的。”馮健輝熱情地將他的作品擺滿了一桌子。“這個是廣州城隍廟的大印,按照以往的規定,大印一定要銅或玉才是正式。”“歸來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這首詩很好地說明了銅印在當時的用處,蘇秦說服六國之后,佩六國相印衣錦還鄉,所謂的黃金印并不是真黃金,而是指銅印。
“嶺南第一印”半年打造完
在上千方的作品中,他最心水的作品就是“嶺南第一印”,這塊重達10斤,高10多厘米的“金光閃閃”的大印是他花費半年時間手工一絲一點打磨而成。印上的字是“言行當至誠,立世信為基”,印四面都雕刻有精美的蓮花,梅花陰刻圖案,整個印章華貴大方。這件大印是馮健輝的心水之作。
從市場買回的銅表面很粗糙,也沒有光澤,全靠手工打磨才行。馮健輝用一種專門的“介碟”來打磨,每天用手打磨兩三個小時,才慢慢讓其光鮮起來。而治印才是最大的難題,銅質堅硬,而花紋與印文卻是如同“繡花”的細活。如何去找雕刻的刻刀就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一般的刻刀根本“啃不動”硬銅。
馮健輝專門從市場上找來特種精鋼,然后按照不同的要求,將其加工成專業的刀具。每一把刀具都是不規則的,樣子并不好看。“都是我自己加工的,好用就行,美觀就顧不上了!”
獨自堅守望有人傳承技藝
馮健輝癡迷銅印已經30多年了,但他一直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業余愛好者,他并沒有想到以此為生。在一堆的印章中,幾本已經發黃的篆刻書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就是我刻印的學習資料!”上世紀70年代,當時出糧,取郵件,領取各種票據都要用個人印章,于是他在書店里買了一本《篆刻入門》,在沒人教的情況下自己開始刻印。雖然只是自學成才,但馮健輝作品古樸典雅,深邃大氣且極具金屬味。雕刻只是他的一個業余愛好,不過,除了吃飯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外,他將全部身家都拿去購買玉石、銅塊等各種雕刻材料。
他沒拜過名師,“沒什么威水史,30年來搞過大大小小過千余件作品。”但正是這種癡迷造就了精湛的手藝,才讓他一直堅守到現在。
前幾年,由于遇上金融危機,加上投資失敗,馮健輝變得一無所有。但最讓他擔憂并不是經濟的問題,而是銅印篆刻這一門民間藝術的傳承。據馮健輝自己介紹,目前在廣州堅持手工打造這一門傳統藝術的,只有他一人而已,有著千年歷史的民間文化正面臨失傳的可能……
對他來說,目前除了讓自己的作品能有更多的機會體現其價值外,他還希望找個人傳授手藝。中國民間藝術,大多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生命力相當脆弱,尤其是篆刻中的銅制印璽,幾近失傳。能將這一手藝傳承下去,是他目前的心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