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高的扇骨,海峰的扇面”——在當下京城的扇子圈,這被認為是一個比較完美的組合。
鄭高平時大都穿一身由老母親縫制的粗布唐裝。說起折扇話就滔滔不絕。“折扇制作可分為南北兩派,南派以蘇州、杭州、南京為代表,北派則以京、津、晉為代表,風格大氣疏朗。北京的折扇工藝在明清盛極一時,為文人名士必備之物,北京戴廉增扇莊有300余年歷史,夏季來臨之際,京城不但有經營扇子的商鋪,而且有一批以修理折扇為業的手藝人走街串巷。”
“毛竹材料所做的水磨玉竹扇骨是文人雅士最喜歡的,拿到手里感覺像和田籽玉一樣柔潤,像瑪瑙一樣平滑。再配上名人字畫和雕刻,韻味更足。”
制作扇骨首先是選料,一般竹子類別有毛竹、湘妃竹、紫竹、棕竹等,而木材則有烏木、紫檀、黃花梨、老紅木等,另外還有象牙、玳瑁、獸骨、牛角等。設計好扇形后,就挑選圓弧度相似的片料,扇骨的兩邊最好是同一棵竹子。用月牙刀將片料劈成薄厚相等的竹片,然后打釘眼,再開始制作小條,同樣先劈成薄片做成篾片,打眼穿起來,同一把扇子篾條的薄厚要統一。扇子基本形做成后,開始用砂紙輕輕打磨,打磨到斜著看沒有任何痕跡,用手撫摸光滑為好。天氣好時將做好的扇骨放在陽光下曬太陽,曬后再拋光。
兩片大骨(也叫大邊)間的是小骨(也叫內條)。大骨按規格可以分為一尺兩寸尺扇、九五扇、八寸扇、七寸扇等。內條一般分為九檔、十一檔、十二檔、十三檔、十四檔、十六檔等。所謂檔,就是內條的數目。在古代,折扇的開度一般在九十度到一百二十度之間,而現代是一百三十度到一百四十度之間。扇子的底端被稱為扇頭,造型有幾百種之多。
玩扇子的以文藝相聲界、書畫界的人士居多。鄭高說:“故宮(微博)博物院專家王世襄,還有馬季、古月、沈鵬、楊信、郭德綱等人幫助過我,也幫助了扇子文化的發展,使北派扇子文化傳承下去。”
近五六年,喜歡收藏高檔折扇的人日趨增多。幾年前,一把做工不錯的折扇最多賣五六百元,現在則可以賣到五六千元甚至更高。尤其是明清時期紫花臘地的湘妃竹扇骨,如今價值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
■文并攝影/本報記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