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案:劉韶欽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金銀器展覽廳里,鎏金銀舞馬銜杯皮囊壺正擺放在一個獨立展柜中,靜靜地訴說著千年前的大唐盛況。
史料記載,在唐玄宗執政時期,宮廷中就特別訓練了一種會跳舞的馬。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喜愛駿馬,對馬術尤其感興趣。他找來專門的馴馬師,訓練會跳舞的馬,并要求在每年自己生日的當天,讓舞馬表演節目為自己助興。當時的宰相張說在詩詞《舞馬詞》里邊描寫道:“彩旌八俏成行,時龍無色因方。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在另一首《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中也有這樣兩句:“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可見唐朝上層社會對舞馬青眼有加。
馬會跳舞?后人以為這只是個傳說而已。陜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鎏金銀舞馬銜杯皮囊壺為此傳說提供了有力的現實依據。壺上舞馬的肌肉線條清晰,質感十足。仔細觀察,這匹舞馬的身軀略顯豐腴,神情溫順。它的鬃毛整齊,舒順地垂在前額和頸部,尾巴上翹,脖子上還扎著飄動的絲巾。它前腿直立,后腿彎曲下蹲,嘴里銜這一只酒杯,馬的這種動作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舞馬銜杯。銀壺精美的圖案為我們再現了舞馬在請杯樂的樂聲當中,翩翩起舞,做著各種各樣祝壽的表演。據文獻上記載,最終樂曲停下來的時候,舞馬正好銜著酒杯跪在唐玄宗的面前。
鎏金銀舞馬銜杯皮囊壺高18.5厘米,壺身扁圓,這種造型酷似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馬鐙式壺。數千年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哈薩克族用馬皮和羊皮制作皮囊來裝酒盛水。隨著時代的變遷,皮囊的制作日益精美,到了遼代,皮囊被善于騎馬的契丹人改良成了硬質的馬鐙式壺,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壺外形像馬鐙,可以栓在馬背上。
聰明乖巧的舞馬雖已消失千年,但鎏金銀舞馬銜杯皮囊壺卻幸運地保存了下來。如今它盛裝的已經不是酒水,而是滿滿的歷史文明!壺上圖案為人們再現了舞馬請酒祝壽時的情境,給人們講述著一千多年前舞馬銜杯的傳奇故事。
200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發布一項規定,有64件極為珍貴的文物禁止出國、出境展覽,鎏金銀舞馬銜杯皮囊壺作為中國唯一一件描繪了舞馬形象的古代文物赫然在列。為讓更多人能通過實物感受大唐盛世的鼎盛與繁榮,金頂黃金邀請多位國內一流的工藝大師,成功仿制出精美的舞馬銜杯壺。金頂仿制的舞馬銜杯壺,在原品制造工藝的基礎上采用國際先進的鑄造工藝,用純銀材料將現代文明糅合進古意盎然的馬鐙式壺中。銜杯舞馬運用昂貴的千足金精工打造,并采用精湛浮雕工藝雕繪出舞馬凹凸有致的肌肉線條,大大增加了舞馬銜杯的立體效果。
據悉,除“鎏金銀舞馬銜杯皮囊壺”外,金頂“一站式黃金投資中心”內還展出有鴛鴦蓮瓣紋金碗、嵌珠鏨花金杯等系列仿古文物。在中秋、國慶期間,金頂“一站式黃金投資中心”廣州珠江新城旗艦店還將推出眾多新品和優惠活動,廣大投資收藏愛好者不僅可以一睹文物風采、感受千年文化,還能得到切實的實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