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陽區流亭街道有這樣一位牛人 ,他能在只有頭發絲的十分之一薄的金銀箔上行刀作畫;在路邊撿一片梧桐葉子,他就能揮刀描刻出古人狩獵的場景……他就是潛心研究鏤勝藝術16年,自創多種載體前期處理方法的孫健。據了解,孫健今年只有36歲,只因在上大學時一次偶然機會接觸到鏤勝藝術 ,他就立志將這門曾經失傳的藝術發揚光大,如今他還根據實際創作需要,創造總結了49種鏤勝刻技法。
造價高鏤勝藝術曾斷代
在遠古時代,人類在樹葉上畫出簡單的圖案,再用石刀、石斧等銳器劃空樹葉,貼在額頭上作為裝飾,從而產生了一種原始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就是最早的鏤空美術作品,也是鏤勝藝術的雛形。而鏤勝二字出自于《孝經·援神契》中:“金勝者,象人所鏤勝而金色,四夷來即出。”
“剪紙藝術的載體僅限于紙 ,而鏤勝的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在樹葉、絲帛、金箔、銀箔等上面創作。”孫健告訴記者,現在發現最早的鏤勝藝術前身要算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遺址的一張金箔,即“太陽神鳥”金飾,整個圖案似一幅現代剪紙作品,線條簡練流暢。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
“鏤勝藝術在封建社會十分流行,比如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木蘭詩》中那句:"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中的"花黃"就是鏤勝藝術。直到東漢發明了紙張,鏤勝藝術因為造價高昂等問題逐漸走向沒落,甚至一度出現了斷代的情況。”孫健告訴記者,1996年還在上大學的他,偶然間看到了導師在日本拍攝的兩張唐代鏤勝真跡的照片,照片中的鏤勝藝術品栩栩如生,讓他一下子就對鏤勝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立志將這門曾經失傳的藝術發揚光大。
自創49種鏤勝刻技法
鏤勝藝術最大的難點在于先期對創作載體的處理。“比如說銀箔,一張銀箔只有0.13微米,相當于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只要你用手輕輕一碰,銀箔就飛起來,根本就沒辦法在上面創作。一直到今年,我才研究出一種處理方法,能讓銀箔變得穩定、有韌性,這樣我們才能著手在上面進行創作。”孫健告訴記者,銀箔的具體處理方法現在中國只有他能做。
“鏤勝藝術的創作講究線相連與線線相斷。根據載體的不同,選擇下刀的方法也不同,比如說樹葉的經絡和絲帛中的經緯是兩種不同的走向,這就決定了在創作時選擇刀法的不同。16年里我根據實際創作的需要,創造總結了49種鏤勝刻技法,在什么時候用什么刀法,都是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比如像舞刀法,是在沖刀法受到載體阻力時,就可以將刻刀向兩邊搖蕩,用力緩緩地奮力刺進,這樣鏤刻出的線條,兩邊都帶有芒刺。”孫健告訴記者,鏤勝藝術創作對手工技術的要求比較高,有時一幅作品要刻上萬刀才能完成,這當中只要有一刀出了差錯,就要重新來過。
參加比賽推廣鏤勝藝術
“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鏤勝藝術。”孫健告訴記者,雖然現在鏤勝藝術的推廣有困難,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努力推廣和宣傳,這些年,他經常帶著自己的作品去展覽去參加比賽,擴大鏤勝藝術的影響力 。
據了解,孫健創作的《八十七神仙卷》總長18米,榮獲上海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中藝杯評比大賽金獎。目前孫建正積極創作,準備參加2013年第十屆中國文化節。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劉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