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商報(微博)記者 夏和順
“東方既白——羅江水墨畫展”正在羅湖創意文化廣場舉行,這是繼2006年關山月美術館學術提名展之后羅江第二次來深舉辦個展。此次展覽由羅湖區委宣傳部與云南美術館共同主辦,共展出羅江近兩年來創作的作品54幅。
羅江出生于云南楚雄,彝族,先后畢業于湖南省工藝美術學院、云南省藝術學院、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分別獲學士、碩士學位。2004年至2006年深造于中國國家畫院劉大為工作室。羅江始終以生活在云南紅土地上的彝族作為他的創作主題,其作品風格粗放自然,線條流暢自由,色彩凝重大方,因為其獨特的個性,他的作品近來受到國內美術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以西方視野突破傳統水墨
在羅江展出的作品中,有兩幅“哀牢山系列”令記者印象深刻,雖然也是表現彝族人物,但其色彩更強烈,線條粗而亂。濟南東方既白藝術館館長郝建新認為,這兩幅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寫實風格,它代表了羅江創作的學術高度。羅江告訴記者,他試圖將德國表現主義的藝術手法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結合起來,他進行這種藝術探索已有20年時間,今后還將這條路上走下去。
羅江對水墨畫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水墨畫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現代人遠遠達不到古人的那種境界,但是我們的題材卻遠遠勝過古人,如果我們不斷把各種各樣的題材與水墨畫技法相融合,總會找到一些新的東西。當然要對水墨畫進行突破是很困難的,一個畫家有了一點點突破,就應該萬分慶幸了。”香港美術家協會主席勤瀚認為,羅江對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突破在于他把借鑒并很好地揉和了西方藝術的表現手法。
云南就是個天然美術館
此次畫展中的50多幅作品,幾乎都是羅江這兩年創作所成。身兼云南畫院院長、云南美術館館長的羅江,常常忙于各種社會活動,這會不會影響他的創作呢?羅江說,當然會有影響,他必須把時間切割成一塊一塊地來進行創作。
但羅江還是堅持藝術應該走出畫室,貼近生活,前不久他還帶著云南畫院的同仁前往香格里拉和西藏寫生。他說,“在現代都市我們的生活已經失去個性,作為表現民族地區生活的畫家,我們必須去實地體驗生活。”
羅江感到慶幸的是,云南是一個巨大的天然美術館,它有著立體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更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風俗和生活,這些都是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云南有數十個少數民族,僅彝族就有四十多個分支,羅江說自己有著彝族的血脈,自小生活在彝族地區,他到現在也才大致分清彝族女性老人、小孩、結婚前、結婚后著裝的區別,因此,羅江說,沒有一個畫家能把云南少數民族的服飾畫完的,更別說完整地表現他們的社會生活了。但是羅江一直在努力地探索著。記者在畫展中看到,除了彝民外,其他民族的人物也在不斷走進他的藝術視野,他的“云南印象”系列中,已經包涵了藏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水族、怒族、傈僳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