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受到商業的啟發
劉建寧剛剛建立了自己的收藏館——緣啟歐洲古董藝術收藏館。他的收藏歷史還很短。在做了十多年外貿后,3年前他開了一家同名的家具藝術公司,在國外收購歐洲古董家具、古董鐘、雕塑,陳列飾品等。不過他很快就明白了收藏與商業的不同,他在一個會所開辦了收藏館,陳列著收藏級的作品。其中大多出自法國19世紀家具制造名家之手,許多還帶著族徽,是從歐洲的那些古堡中收購的,屬于定制家具,約有300多件。
國內的歐洲古董的收藏在他看來還是剛起步。他的公司在虹橋路吉盛偉邦有一個400平方米的大展廳,一年來銷售額頗為可觀。據他介紹,顧客大多是海歸的年輕人,或者是房產公司的老板,還有就是開會所的。他們會與眾所周知的“達芬奇”的產品比,覺得那些古董相比之下更顯得價廉物美。他還透露,那些買家中真正收藏的人不多,如北京有一位設計師,從事家具設計,真正是只買不賣的。他也是從這樣的藏家啟發,有意識地開始了歐洲古董的收藏,雖然會投入許多精力和財力,但他卻樂此不疲。
個人緣分的啟示
正如緣啟這個名字所暗示的,劉建寧建立這個收藏館也有許多個人的原因。他大學學的是英語,但英語只是語言工具,他還學習了西方文化,其中有藝術課程,很喜歡西方古董。在做外貿的日子里,他在境外出差時很關注當地的文化特點,吃和住都在當地尋找有特色的餐館與酒店。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涉足歐洲古董家具行業。他有一個合作伙伴常駐法國,聯絡當地古董商,參加當地拍賣,為客戶收一些東西。他本人因此也收到一些好東西。此外,國內相關的展覽也引起了他的關注,如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朱旭初,去年與澳大利亞古董商合作在上海大劇院畫廊策劃了一個古董家具展覽,也給他很大的影響。
這使他的眼光超出了一般的商業角度,從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去體會歐洲古董家具的內涵。他指出,歐洲古董家具與中國傳統家具相比,就像中國古老的五行學說所描述的,“西方屬金,東方屬木”。中國傳統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完美的造型、線條和比例突出了木材的材質和紋理;而西方的家具最突出的是其金屬性,那些鎏金的銅鑄件,還有雕工精美的金屬飾件。因此,他決定建立自己的收藏館。
制造商抑或藝術家
劉建寧還向記者展示了一件1880年生產的法國中式裝飾風格邊柜:這件弧形構造的邊柜屬于路易十五到路易十六過渡時期的風格,二抽板鑲著有傳統刀馬人狩獵圖中國漆器,拼成三分式厚板飾面,配葉形鎏金銅鑄飾。這種把中國的漆器藝術運用在歐洲家具的表面作為裝飾的工藝誕生于18世紀早中期,流行于整個19世紀,一直延續到20世紀早期。他指出,這些漆畫狩獵圖的四周均以典型的路易十五風格的純銅雕花圍繞裝飾,整個家具正面呈波浪形,桌面為原配大理石,整體造型優美、大氣,東方古典的漆畫與法國路易十五風格家具的華麗合二為一。他代表了他們做收藏的一種追求和理念:古董藝術家具始終和文化藝術緊密聯系,期望通過這些藝術家具來形成一種中西藝術的碰撞和借鑒。
他還表示,中式家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體現了國人的智慧、文化及審美,但很少聽說有制作匠師將自己的名字留在作品上的。這一點在歐洲古董家具中卻非常普遍,18世紀的家具工藝大師們都以不同的方式在自己制作的家具上留下簽名:或刻在木料的隱蔽處、或刻在銅雕上、或烙在木料的背面等。到了19世紀中后期,許多藝術家具作坊都把自己的企業銅質名牌釘在家具上。這種在藝術家具上落款的做法大概可以追溯到法國路易十四時期。這位人稱“太陽王”的君王對于建筑、雕塑、繪畫、戲劇、音樂、舞蹈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野心”,他在位期間曾屢次將爵位授予被上流社會輕視的“匠人”。當藝術家具的制作大師們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落款的時候,他們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家具工匠了,他們其實已經成為一個藝術家,藝術家具是他們對繪畫、雕刻、建筑、音樂等藝術形式的理解和表現,是一個真正的藝術載體。 來源:上海證劵報 作者:邱家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