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老手藝②
文/記者李文慧、吳佳
圖/記者龍成通
一兩金能打造出多少金箔?吳深龍的答案是6666張,而且每張纖薄得連微米尺都無法丈量。這門絕活在今年列入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吳深龍也因此晉升為佛山金箔鍛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近日,這門傳統(tǒng)手工技藝受現(xiàn)代工業(yè)產品的沖擊以及黃金價格上漲的影響,走向瀕危的境地。
特寫:
指甲金塊打成納米細箔
吳深龍經(jīng)營的羅村聯(lián)和金箔廠隱身于蜿蜒的村巷中。作坊內不時傳出震耳的打錘聲,十多名老伙計埋首于打壓機器或者案前,負責金箔鍛造的不同工序。而最終的金箔成品,一面被貼在了4.5厘米×5厘米的玉扣紙上,薄如蟬翼、輕如鴻毛。吳深龍告訴記者,這些金箔都經(jīng)過約一周的時間,才能制作完成。
鍛造前,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該如何控制純金的軟硬度。“我把家傳的配方經(jīng)過改良后,很好地運用在純金的熔解上,拿捏好金子的軟硬程度,用指甲般大小的金塊拿出最多的成品。”吳深龍說,熔金后還要經(jīng)過一系列純手工打制,才能放入機器中加工。其中“打貼”這道工序需要幾年、甚至十多年的功力和經(jīng)驗。只見吳深龍把已經(jīng)拉成長方形、約2毫米厚的金條按在石板上,右手舉起特制的不規(guī)則錘子先往金條短邊的角反復有節(jié)奏地敲打。被錘打過的位置,開始變得稀薄,并逐漸橫向展開。如此反復,把金條打制成正方形,由此也開始了讓金條變成箔紙的“魔法”。吳深龍說,現(xiàn)在鍛造金箔有16道工序,大部分都是慢工細活,工藝流程無法全部用機器取代,只在一些工具的使用上進行改良。
故事:三代藝人傳承鍛造絕活
事實上,這種鍛造技藝在更為久遠的年代里,就開始熠熠生輝了。金箔鍛造技藝在宋元時期由北方中原移民傳播到南方,傳入佛山已有近千年歷史。到了明清,佛山金箔業(yè)進入鼎盛期,大小行館30余家,從業(yè)人員達數(shù)千人之多,還設有金箔行會館。1949年前后,佛山金箔除供本地需要外,還銷往內地及港澳、東南亞等地,主要用于廟宇佛像的裝飾、家居裝修貼金等。
52歲的吳深龍回憶道,他在18歲時就跟隨父親吳寶光學習金箔鍛造技藝,那時候吳寶光除了在佛山經(jīng)營金箔老鋪“昌盛號”,還在廣州的高第街開設了小作坊,專門為鄉(xiāng)親的大宗祠做裝飾貼金。
如今吳深龍逐漸把技藝的接力棒轉交至20多歲的兒子吳煒全身上。吳煒全告訴記者,自己大學讀的專業(yè)是商貿英語,就業(yè)時還是選擇了子承父業(yè)。“雖然每天面對不斷重復的工藝流程,但還是逐漸產生了興趣”。
愿望:想做金箔畫,
讓市民收藏在家欣賞
今年3月,佛山的金箔鍛造技藝入選了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jīng)過專家考證,全廣東省僅存佛山羅村聯(lián)和金箔廠一家,仍然沿用傳統(tǒng)技藝和獨有配方鍛造金箔。該廠打制的金箔被用于廣州大佛寺和光孝寺、佛山祖廟等佛像的裝飾。
“近日都是我主‘外’,四處尋找新的客源;兒子主‘內’,在作坊內邊學邊做。”吳煒全接手作坊后,最擔心的是金箔替代品出現(xiàn)后帶來的沖擊。“市面上充斥著工業(yè)用的‘假金’,成本遠遠低于鍛造的金箔,一般市民難以把兩者區(qū)分開來。”吳煒全說,還有的顧客寧愿把假金用作裝飾用途,讓他們的經(jīng)營更難以為繼。
為了提高佛山金箔的知名度,父子倆還計劃把金箔創(chuàng)新性地升華至高級的工藝美術品,為傳統(tǒng)技藝謀求新的出路。“希望結合精致的剪紙工藝,讓金箔做成畫,市民可以收藏在家中欣賞。”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