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棋是在中國古代是文人雅士們所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于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因此有著活躍思維,磨練意志,修身養性等功用。黑、白二子的較量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幾千年來長盛不衰。而現在,一些制作精良的圍棋藏品也逐漸被收藏界所關注。
古今圍棋有差異
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中,就有“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與“舜以子商均愚,故伯圍棋以教之”的典故。早在4000年以前,圍棋就已經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了。關于圍棋最早的、最可靠的記載,見于《左傳》。
最早的圍棋究竟是什么樣子,仍待后人研究,不過相對較晚一些的圍棋形制卻有跡可循。據邯鄲淳《藝經》記載,當時的圍棋棋盤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至今,這種十七道的圍棋還在我國西藏地區以及尼泊爾等國流行。
而如今人們所用的棋盤是十九道棋盤,之所以由十七道棋盤發展到十九道棋盤,很可能是因為人們的棋藝逐步提高,棋手們以求棋局復雜多變的緣故。但更多的古書記載,圍棋之所以發展成19道棋盤是人們根據太陽歷演算而成“以求一周年三百六十一又四分之一之數”。
升值潛力巨大
據業界專家介紹,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朝歷代的兵馬戰火、社會動蕩、人為破壞,使得今天仍然存世的古圍棋并不多見,如今藏市上的古圍棋主要是晚清、民國時期的制品。更早一些的圍棋大都成為藏家的私人珍藏秘不示人。如今已知的圍棋最高價,據資料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韓國拍賣過一次兩百粒定窯圍棋,最終以大約80萬美元成交。
在如今的收藏市場中,古圍棋并不多見,晚清、民國時期的制品在價值上也并沒有被藏家所重視,可以說古圍棋如今仍處在價格低谷,但是其衍生品如棋盒、棋盤、棋譜在藏市中卻常能見到,是當下收藏品市場的熱點之一。另外,一些近代制作的精品圍棋也值得藏家注意,例如極品的云子、瑪瑙圍棋等等,其憑借著精湛的工藝和不菲的文化價值,升值潛力巨大。
補充閱讀:名人與圍棋收藏
天價圍棋道具
在由張震主演、田壯壯導演的電影《吳清源》中,有一些表現棋戰的段落,而導演田壯壯為了使這些段落看起來更為真實,特地向日本著名的圍棋收藏家借來價值數億日元的古董棋具用作道具,在這種棋盤上落子,棋盤上會有輕微的凹陷,棋手感覺也非常舒服。據棋具收藏家透露,這個棋盤在30年前便價值3000萬日元,隨便拿走幾枚棋子,都是幾十萬日元的古董。
“棋圣”手中價值幾百萬圍棋搬家時弄丟了
“棋圣”聶衛平(微博)大場面見過不少,名貴圍棋自然也不在話下,甚至連自己家中以前也有過一副價值幾百萬的圍棋,只不過卻被他幾次搬家弄丟了。
據聶衛平介紹,天津圍棋藏家楊健庵老先生珍藏有袁世凱駕崩時留下的洪憲瑪瑙棋,黑白各180子。白棋名“魚凍”,瑪瑙白中帶粉,晶瑩光潔;黑子藍綠中透著翡翠般的光澤。多年前,聶衛平參加首屆中日圍棋擂臺賽凱旋而歸時,楊老為祝賀他的勝利,特將這副瑪瑙棋贈送給他留作收藏。不過,由于聶衛平幾次搬家,現在他已經找不到這副珍貴的圍棋了。
金庸圍棋藏品量多價高
說到圍棋收藏,最著名的人還要算是聶衛平的徒弟、武俠小說家金庸。他珍藏有圍棋200多副,其中貝殼、天然石等皆有。其中,他收藏的日本圍棋都是以高價收購而來。除了收藏圍棋子,金庸對棋盤也很有研究,他曾介紹說:“榧木棋盤最名貴,棋敲上去,棋盤會微微下凹,這樣棋子便不會移動。收盤時,用毛巾醮熱水一擦又會恢復原狀。”金庸珍藏有一副一尺多厚的棋盤,是千年原木特制,此種棋盤在日本非重金隨意可買,只有圍棋高段名手才有資格購藏。金庸曾將此珍藏品邀請馬曉春(微博)和聶衛平對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