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華書局(微博)負責人在微博上表示,其新整理的古籍圖書慘遭盜版的侵襲——有人將圖書掃描成PDF文件,上傳到網站上,供人隨意下載和使用;一些文化公司未經書局授權,便將其圖書錄入或掃描成電子版,做成光盤、數據庫、數字圖書館等不同形式的數字產品進行公開銷售。隨著數字化出版風生水起,承載傳統文化的古籍如何數字化也開始日益被關注起來。然而,古籍數字化不僅面臨版權保護問題,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如何盈利也是待解的問題。
“古籍版權保護至關重要”
對古籍整理作品著作權的保護至關重要,出版社對古人的作品進行整理,出版社應該享有版權,不然很容易形成盜版。古籍本來就難整理,收益又不高,如果版權保護措施不完善,那么多數古籍出版社都不會選擇去冒風險。從目前來看,大部分古籍不適合一般的數字化,也不能直接產生收益。除非去做大型的數據庫,售賣給圖書館和科研機構。
“可采用專業定制模式”
古籍數據庫可瞄準某一個專業學科,做出專業化、人性化、實用性強的數字產品,從而解決紙質書查找不方便,不利于研究和整合資料的問題。古籍不是面向大眾的,因此要突出專業性和權威性,關鍵是要找準方向和專業,研究專家學者的真正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實用性強的產品。此外,營銷方式也要創新,可以采取定制模式。
“亟須專業性平臺的推送”
越是龐大海量的數據,越需要專業性的推送。我們的專業產品如果放在大眾平臺上,很可能會被淹沒。我們追求在數字化和網絡時代能夠繼續樹立書局的品牌,而非某個平臺中的一個產品。因此,我們近期正在調研設立一個書局數字出版平臺,積累符合讀者需求的在線產品,從而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的轉移,培養書局的核心讀者群。商報記者 車蘭蘭/文 麟懿/漫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