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奇石幾乎擺滿了屋子的各個角落,有的石頭像憨態可掬的動物,有的像千年海龜;有的石頭上天然形成的花紋讓人情不自禁地展開遐想,每一塊石頭都各具特色,每一塊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這就是記者在67歲老人王立第的家中見到的景象,王立第在拿著這些石頭時,飽含深情,愛不釋手。
說起自己與這些石頭的“情緣”還要從33年前一個下雨天說起。
當時,王立第在企業做基建工人,干活時,他被腳下運來的渾河石頭絆了一下,王先生撿起這塊石頭察看時,竟發現這塊絆腳石像一只靴子。王立第琢磨:渾河石竟然千姿百態,如此有趣!從此,王立弟在干活時特別留心石頭,閑暇時到渾河灘撿拾石頭。30多年過去了,王立弟收藏了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渾河石數以萬計,其中不乏象形石、圖案石等多種奇石。
“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藏石賞石之風。王立第的愛好是收藏奇石,而且是專門收藏家鄉母親河——渾河中的奇石。
“靴子石”讓王立弟愛上了渾河石。王立弟回憶說,撿拾到“靴子石”后的一天,他看到了一則“黃河石”的相關報道,突然有了一個念頭:黃河石可以變得如此有名氣,難道家鄉渾河中就沒有奇石了嗎?希望找出渾河中的奇石,將“渾河石”也打造成一個品牌石。
1998年,王立第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從此,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尋找奇石。出于對奇石的熱愛,王立第幾乎每天都早出晚歸,到河床邊去找,到沙場工地去淘。然而,尋找奇石并不容易,很多時候,一塊奇石也找不到,經常累了一天卻空手而回。有的時候,還會因為找石頭而受傷,像崴腳,被石頭砸到,從沙堆上滑下來等常常碰到。但王立第從來沒有動過放棄的念頭,就這樣,一下就堅持了30多年。
在王立第所收集的奇石中,一塊叫作“月色”的石頭最引人注意,它形狀扁平,呈五邊形,表面光滑,為淡青色,上面白色的圖案最為絕妙,好似一幅寫意山水畫,竟沒有任何人工雕琢,完全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輪圓月當空掛,波光粼粼映山巒,猶如身臨其境般美妙。這塊石頭大約有4斤重,是2007年夏天在榆林橡膠壩附近的河床里撿到的,當時這塊石頭背面朝上,看不到圖案,王立第憑著多年來撿石頭的經驗,覺得它表面光滑,是塊好石頭,就把它翻了過來,看到如此畫面,激動得雙手顫抖,不勝欣喜。
還有一個叫作“海豚”的石頭,整個石頭呈白色,非常漂亮,“海豚”的頭,嘴,尾,鰭都清晰可見,最難得的是眼睛,在眼睛位置,有一個凹槽,這一畫龍點睛之處使得這塊石頭變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這塊石頭是2005年在現在的月牙島附近撿到的,當時在沙土里半埋半露,根本看不出形狀,王立第是看這塊石頭為白色非常好看,就挖出來看了看,經過沖洗,才看出這塊石頭的精妙所在。
這樣的奇石還有很多很多,有的是形狀像動物,有的圖案花紋,像山水風景,甚至像漢字。在撿回的上萬塊渾河石中,王立第較為滿意的奇石共有100多塊。
如今,王先生收集渾河石的足跡已經遍布整個渾河沿岸,遠到清原滾馬嶺、新賓木奇鎮、章黨水庫,近到三寶屯渾河段。現在藏品已經有很多了,王立第把它們都當作寶貝,從來沒有想過要賣,他重視視覺和精神上的享受。王立弟告訴記者,他始終抱著一種使命和責任感,將這種渾河石文化挖掘出來,不能浪費和埋沒了這種文化資源,希望將這種通俗易懂的大眾文化發揚光大。
(實習生 宋文旭 記者 孟凡智 文并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