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wǎng)-海峽導報8月20日訊(記者 張順和/文 梁張磊/圖)理云鬢、貼花黃,銅鏡是古代愛美的女人必不可少的裝備之一。如今,銅鏡在女人的生活中早已如煙散去,卻在收藏市場成了新寵。
廈門藏家蔡先生就收藏了40多面不同時代的銅鏡。這些原本冷門的藏品,在20年間身價漲了十來倍。
干“私活”滿足收藏愛好
讓蔡先生最得意的是那些制作精美、體形也大的藏品。其中,最大的一面直徑達40公分。
“銅鏡制作得最好的有三個時期,戰(zhàn)國、漢、唐。”對于不同時期的銅鏡,蔡先生如數(shù)家珍:戰(zhàn)國時的銅鏡以弦鈕為主,圖案有明顯的底紋、主紋之分;漢銅鏡以圓鈕為主,背面圖案分區(qū)域;而唐代的銅鏡,不僅提鈕的造型多變,鏡身的形狀也出現(xiàn)了葵花形、菱花、桃形等多樣性。
蔡先生對銅鏡的愛好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那時的他,對青銅器很是關(guān)注,但那些動輒千元萬元的銅鼎,他無力承擔,而銅鏡還屬于冷門,關(guān)注度不高,價錢也相對便宜。
“小銅鏡幾十元,大點的也就幾百元。”雖然價格不高,但那時他的月薪不過100多元。
還好,在單位做通訊維修的他,接了不少修電視機、錄像機、電話交換機之類的私活,一單就有近百元的收入。最多的時候,一個晚上就修了6臺。靠著這些私活收入,他得以不斷滿足自己的愛好。
舊藏價格翻了十來倍
幾年前,銅鏡也從冷門中走出,受到越來越多藏家的關(guān)注,身價也逐年提升。蔡先生的舊藏也在不經(jīng)意間漲了不少。
蔡先生告訴記者,這些年,他出手了一些中等品相的銅鏡,價格少則七八千元,多則兩三萬元。而這些銅鏡不少當年只花了幾百、幾千元的價格。
精品的身價漲得就更多了。在近期的一次鑒寶中,他的兩面分別出自戰(zhàn)國、漢代的銅鏡,現(xiàn)場專家估價有十來萬元。
“銅鏡最主要的還是看背面的圖紋。”對于銅鏡的收藏價值,蔡先生說,一面銅鏡雖然實用的是鏡面,但花工夫的卻是鏡背。題材的類型、制作的精美程度均決定了其價值大小。此外,銅鏡的價值還與包漿、制作模具等因素相關(guān)。
如今因贗品多不敢添藏品
“現(xiàn)在不太敢買了,已經(jīng)好幾年沒有新添銅鏡藏品了。”雖然對銅鏡情有獨鐘,但蔡先生坦言,這幾年,銅鏡不僅價格高了不少,碰到贗品的幾率也多了起來,讓他這樣的老手也防不勝防。
他自己就碰到過幾次。像銅鏡上的銹跡,酸蝕、土埋,造假方法花樣百出。有些銹跡細看,其實是浮在表面的,用指甲刮劃就很容易脫落。還有一些銹跡,是用膠和顏料混合后涂抹上去的,而對這種造假方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打火機,一點就燃。
“現(xiàn)在主要是‘以藏養(yǎng)藏’。”蔡先生表示,收藏是自己一大愛好,既可修身養(yǎng)性,又可以藏會友。雖然銅鏡不買了,但他又找到了新的領(lǐng)域,也是以銅材質(zhì)為主的藝術(shù)品,比如銅香爐、銅佛像。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