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本報報道了我市考古人員在西湖鎮境內的磚室墓群里陸續清理出棺釘、銅錢、銅鏡,以及珍珠之類的珠寶。不少讀者對漢代揚州的珠寶感到很好奇,今天,記者就帶您領略揚州這些年來出土的部分漢代珠寶首飾。
揚州出土過哪些漢代飾品?
項鏈、手鏈及耳墜
記者昨獲悉,早在漢代,串飾就已經流行,揚州雙博館就珍藏著一些從揚州出土的極其精美的漢代串飾,只是不輕易與世人見面。
寶貝一:玉貝飾
出土時間:1977年
出土地點:甘泉“妾莫書”西漢墓
特點:甘泉“妾莫書”西漢墓就曾出土玉貝飾,由13枚形似海貝的青玉雕琢而成,背面平坦,正面凸起,中間雕琢出一條窄長的凹槽,其凹槽兩側雕刻成斜貝狀紋飾,上下各有一穿孔,專家推測這是古人穿戴時的佩飾。
寶貝二:精美串飾
出土時間:1985年 1988年
出土地點:甘泉姚莊漢墓
特點:1985年,在甘泉姚莊西漢墓出土的串飾,由多種材料和造型組合而成,共有9件,小巧精細,構思新穎,每件小飾品皆有穿孔,可穿線配掛,其中煤精鳥和羊制作工整,形體具有寫實風格。
1988年后,甘泉姚莊又一西漢墓里出土串飾,由6小件組成,紫晶葫蘆、琥珀獸、玻璃鴿子、煤精羊、瑪瑙棗核形串管等,每件串飾皆有極其細小的穿孔,應當是整串項鏈中的主要飾品,串飾雖小,但制作非常精細,形神兼備,讓人愛不釋手。
寶貝三:項鏈、手鏈
出土時間:1996年
出土地點:西湖胡場漢墓
特點:1996年,在西湖胡場漢墓出土的串飾更是讓今人贊不絕口,如果不告訴你它的“年齡”,你肯定會誤以為是當今的珠寶首飾精品店里的,該串飾由金、玉、瑪瑙、琥珀、玳瑁等材料制成的珠、管、壺、雞、鴨等形態的小飾品連綴而成,每件小飾品皆有極細的穿孔,其中兩件金壺非常小巧精致,上面還配有聯珠點飾并鑲嵌寶石,而瑪瑙辟邪雖細小但制作工整,玳瑁雞、鴨則利用天然質地紋路表現禽類毛羽,可謂巧奪天工。據悉,該串飾共由28件組成一套,出土于墓棺中女性墓主人的胸部,漢代興厚葬,視死如生,這一小巧精致的串飾應為其生前佩戴的項鏈。
在甘泉姚莊其他漢墓中也曾出土玉串飾,根據玉串飾在墓穴中的位置,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玉串飾應當裝飾在手部,與手鏈相似。此外,揚州西湖胡場20號漢墓中出土瑪瑙耳瑱一對,束腰柱狀,中心穿孔,用作耳墜。
這些精美首飾是漢代揚州人造的嗎?
大部分玉器本地造,不排除外地生產
看到這些精美絕倫的漢代串飾,眼前仿佛出現一個個漢代揚州美女,佩戴著這些首飾后更顯華貴。不少人在羨慕的同時也不免會心生疑問,這些珠寶首飾都是漢代揚州人制作的嗎?
揚州文博專家周長源認為,應該說,絕大部分玉器是當地生產的,當然也不排除有外地生產的可能性,因為漢代玉器有用于賞賜、饋贈的情況。漢代京都生產玉器,各較大的諸侯國也生產玉器,這些從考古發現中也能得到證實。如廣州南越王墓、河北滿城中山王劉勝夫婦墓、北京大堡臺漢墓、徐州楚王墓,均有大批玉器出土,其中一些玉器的造型及藝術風格等反映出一定的共性,但也有一些玉器工藝品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如廣陵玉器與相近的徐州楚王墓出土的玉器相比,便呈現出一些不同的特色:首先是制玉用料不同,徐州楚王陵出土的玉器大多用料較大,而揚州漢廣陵國出土玉器大多用料較小;其次是琢刻的風格不同,徐州楚國玉器的琢刻風格一般雄渾豪放,體現出北方人的豪壯之氣,而揚州漢廣陵國玉器則大多琢刻精細,體現出秀而巧的水鄉特色。
眾所周知,漢代是揚州歷史上的第一個繁盛時期,揚州漢廣陵國經濟富強,是百工聚集的手工業生產基地,這些從漢墓中出土的漆器、玉器、銅器、金器等都可得到證明。一些漢墓中出土許多殉葬碎玉,也正是手工業制作的旁證。專家認為,漢代廣陵玉器的特色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精品玉器有獨特的創意,造型新穎,其二,白玉制品雕琢精細,工藝純熟,其三,立體微雕動物和飾件制品惟妙惟肖,別具風格,可見早在漢代,揚州人的手工藝技藝就極其精湛。
記者 陶敏 文/圖(配圖文物為翻拍)
新聞鏈接
漢代人鐘愛玻璃飾品
老虎墩漢墓玻璃器皿與辟邪玉壺、“宜子孫”玉璧和蟠螭紋玉環同存伴出,姚莊漢墓的鴿形玻璃穿飾與其他玉石飾品穿連在一起,說明漢代人十分鐘愛玻璃飾品,并視同“寶器”、“寶物”,因此,玻璃器常作為玉、寶石類的代用品與玉器、水晶器、瑪瑙器伴出和并用。凡是揚州漢墓中能見到玉器種類,除實用器皿外,都能見到相應的玻璃制品,如衣片、璧、劍飾、蟬、塞等玻璃品,以此來代替玉器。
有專家表示,我國國產玻璃大致可分為高檔品和中、低檔品兩類,揚州貼金箔板塊玻璃衣片屬于高檔品,國產玻璃品除極少數屬于高檔品外,多數為中、低檔品,揚州出土品種有珠、鴿飾、劍首、璧、塞、 和漆面罩嵌璧、環飾及漆器嵌玻璃飾等,為少數中層人士使用。一般平民也能使用上塞、 小件玻璃品,可見當地使用和隨葬玻璃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