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6月20日,雅昌資深網友老秦玩物(網名)在論壇發表了一條帖子“我們收藏石雕的目的是什么?”講述了四川內江清溪摩崖造像遭盜竊的駭人事實:前后相差不過兩年,清溪摩崖的造像盡悉數不見。兩張照片上的差異足以讓人震撼! 很快,這條貼子在論壇里迅速引起共鳴,不幾日便有長達14頁的跟貼。
疏于保護給文物盜竊留下可趁之機
本來是前往清溪對摩崖造像進行考察的段教授在驚愕地發現造像全部被盜后,向當地村民打聽,得到了這樣的說法:“七八個人在這干了兩三天!”于是記者急忙致電內江市文化局文物科的李先生予以核實。李先生說:“確實是團體作案,但這個說法(七八個人在這干了兩三天)顯然過于夸張了。準確的報案時間是今年1月10號早上,系義務巡查員發現造像被盜后立即報了案。在1月8日的時候,義務看守員在檢查時還沒有發現問題,所以由此推測,案發時間最大的可能是1月9日晚間,而9日晚又正好是雨夜。”
李先生很無奈的說道:“四川的野外文物分散比較廣,事實上在內江這一地區,很多比較好的文物恰恰都分布在荒郊野外,需保護的文物點多且分散,但是人手卻顯得相當不足。”經李先生介紹,我們得知:內江是一個縣級區,包含了29個鄉鎮,全區的重點文物點就有300多處。然而負責文物保護的正式職工只有4名!設想一下,把星期六、星期日以及所有節假日都加上,一年也就365天不休息,每天巡查一個文物點,就需要一年的時間!
四川的村莊與北方村莊有所不同,居民居住比較分散,而且需要保護的文物點往往分布在遠離居住區的荒野。就拿清溪摩崖造像石刻來說,離最近的一個農戶家也有300-400米的距離。按照《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在技術、人員等條件都不充分的條件下,應發揮當地村民的作用,積極鼓勵他們的熱情,參與文物保護工作。起初是完全義務性的,后來因為形勢比較緊迫,當地鄉政府愿意撥出一些資金,用于地方文物保護,但是這資金也是少得可憐,一年一千多,也就是一個義務看守員每月能有100元的補貼。這錢似乎太微不足道,但是作為一個鄉鎮單位,已經是挺不容易了,因為本身四川的財政也不寬裕。!
四川文物局的張先生也證實:目前在四川境內,除了利用義務看守員外,暫時還沒有其它看護文物的辦法,而義務看守員因為主要是盡“義務”,所以很多人也不是天天巡守,時去時不去,再加上沒有明確的責任到人,所以看護力度不大。張先生也同時表示,在經過一次次的盜竊案件后,今后會致力于加強監管,明確責任到人。
摩崖造像何以一夜蒸發?
從清溪摩崖造像盜竊后的圖片可以看出,犯罪分子將佛造像“整整齊齊”地切下,與巖體分離得很“利落”,并且在一夜之間取走了所有佛造像,行動之迅速、手法之專業可想而知。記者曾懷疑盜竊分子一定利用了現代化的切割工具。但內江文物科的李先生告知:犯罪分子用的還是傳統的偷盜工具——“鑿子”。如果盜竊分子采用電器化的工具,便會產生很大的噪音,從而容易被人發現。
李先生解釋說:“盜竊犯罪分子中應該有人是做過石匠的,或者說對石雕很熟悉。這些摩崖造像都是高浮雕,他們連著崖體的部分其實很少,加上千年的風化,已經很不牢固,就是你不去鑿,個別的也會自己滾落下來。熟練的石匠都知道,石頭這東西,如果順著縫隙裂,在每一尊佛像的身后邊開很窄的兩道口——2到3厘米的口,再一用力氣,造像就會順著裂縫分裂開來,所以每一尊佛像就被完完整整鑿下來,是很容易得手的。”由此,可以斷定:是團伙作案,又是懂得石雕的老手,加上1月9號晚上雨夜的掩護,上百尊摩崖佛造像就此人間蒸發。
文物盜竊慣犯積累數罪于一身
2012年1月10日早上當地村民報過案之后,刑警即對現場做了一番偵查。就刑警從現場采集到的證據(DNA、相同的煙頭等)和對作案方式方法的研究。這伙人一般先以旅游拜佛為名,實際踩點,用GPS或地圖定位,再選擇下雨的夜晚作案。最終,公安機關認定這起案件與去年12月19日發生的丹棱的一起盜竊案件為同一伙人所為,因此作并案處理。2011年12月15日,四川丹棱縣雙橋鎮黃金村劉嘴的一座唐代摩崖造像如來佛祖,一夜之間遭遇“斬首”,2011年12月19日,眉山市公安局正式成立專案組專門負責調查此事。
四川省文物局的張先生說:“在今年2月,這起案件的罪犯已經落網,文物也部分被追回。但由于這起案件還未完全結案,所以追回的佛像暫時由公安機關保管。具體哪些佛像被追回了還尚不清楚。”
據悉,從去年12月19日成立專案組至今,眉山警方成功破獲100余起文物盜掘案件,打掉了長期在省內流竄作案的5個盜掘文物犯罪團伙,抓獲團伙成員27人,實際追繳失竊文物300余件,其中國家級文物1件,省級文物53件。案件中犯罪分子多由慣犯、附近的石匠、少數文物販子組成。張先生補充說:“去年在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的時候,我們省(四川)公安廳掛牌督辦了兩起案件,重點案件有八起。值得注意的是,在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有許多是前幾年被抓勞教后釋放的人員。”
被問及如何妥善處置被追回的摩崖造像時,內江市文物科的工作人員表示,還需要更進一步的論證,能修復的盡量修復,實在難以修復的,將作為移動文物進入當地博物館保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