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世界經濟在五年前出現了大退步的跡象,但在蘇富比(微博)和佳士得總部及其全球分支機構每年舉辦的春拍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荷包股股的競標人爭相競奪Georges Braque、Francis Bacon、Gustav Klimt和Wassily Kandinsky等藝術大師的佳作,并常常以創紀錄的價格競得。
如今,雖然美國和歐洲經濟仍顯疲軟,但全球總體經濟衰退已告一段落。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就在幾個月前,著名藝術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吶喊》(“The Scream”)以1.199億美元在紐約蘇富比成交,成為全球拍買會售出的最貴作品,超過兩年前在佳士得以1.065億美元售出的畢加索的《裸體、綠葉和半身像》(“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1932)。緊接著一周之后,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橙色, 紅色, 黃色》(“Orange, Red, Yellow”)以接近87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成為該藝術家個人拍賣最好的記錄。除此,另外13位藝術家的作品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也以創記錄的價格成交,成交總額達3.885億美元。
隨著Edward Weston、Alfred Stieglitz、Henri Cartier-Bresson、Richard Avedon、Diane Arbus、William Eggleston、Cindy Sherman、Andreas Gursky等攝影師作品的價格在過去三年內不斷創新高,攝影藝術品的價格也在拍賣會上暴漲。據《華盛頓郵報》,2010年,一組Richard Avedon的攝影作品在巴黎佳士得以創記錄的價格成交;該藝術家的另一幅作品《Dovima With Elephants》以110萬美元出售給Maison Christian Dior,成為藝術家個人拍賣的世界記錄。去年,Cindy Sherman的《Untitled No. 96》在紐約佳士得以389萬美元成交,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貴的攝影拍品。正如華盛頓Corcoran美術館資深策展人、攝影與媒體藝術總監Paul Roth所言,“全球經濟衰退將不安定因素帶入了市場,但市場隨后又回到原位,并持續其不斷上升的狀態。”
相比之下,畫廊和藝術博覽會可以說最近才開始從經濟衰退時期的銷售低迷狀態下逐漸恢復。芝加哥藝術研究所負責人Douglas Druick表示,“最好的藝術品會漲到最貴的價格,然而,二、三級市場卻不是那么回事。這不像80年代后期,最好的和次好的都呈攀升趨勢。現在的市場更成熟了。”
一些密切注視藝術拍賣市場的觀察家認為,藝術品收藏已被看成是新的黃金,成為超級富豪投資者逃離股市波動和貨幣不穩的避難所。伴隨著中國藝術市場近年來的蓬勃發展,中國藝術家在藝術界的地位也與日俱增。今年年初,在Artprice所追蹤的45萬多個藝術家當中,張大千和齊白石成為領頭羊。2011年,張大千(1899-1983)作品的拍賣收入達到5.067億美元,榮登全球之首。緊隨其后的是中國藝術家齊白石(1864-1957)(4.451億美元),安迪沃霍爾位居第三(3.248億美元),畢加索位居第四(3.116億美元),中國藝術家徐悲鴻(1895-1953)位居第五(2.129億美元)。此外,張曉剛(微博)、曾梵志、岳敏君等著名當代藝術家作品在國際拍賣行屢創記錄的成交數字也是最給力的證明。由此,我們也許可以預見,藝術品收藏成為新黃金的趨勢將同樣對中國藝術市場和新收藏家適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