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烏魯木齊市新落成的18米高花堆雕塑“飛天”引來網友關注。有人認為雕塑上端人物造型應該美化,指責城市管理者的審美觀與群眾相偏離,甚至建議將其拆除。該雕塑主管部門負責人表示,從專業角度來評價,“飛天”的人物造型比較飽滿,整個比例非常好。(8月14日人民網(微博))
近幾年來各地城市建雕像之風甚為盛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幾年前,安徽潛山縣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在318國道旁專門耗資600余萬元立起了一座高達28.8米的“皖公”像,某地為紀念三國人物立起的關公像,再有去年媒體報道河南鄭州立起的那座有8層樓高的“黃河女兒”雕像....。。還有日前媒體曝光的湖北襄陽市傳出將以該小說中“襄陽大戰”故事人物為原型在小北門廣場建造郭靖黃蓉“射雕情緣”像。一些城市為了給某某人物立雕像,甚至不惜耗費巨資、勞民傷財。在筆者看來,對于立雕像之風的重視程度以及妥當與否的評價,本應比對烏魯木齊市的“飛天”雕塑外形“美不美”更有爭議價值。
為什么時下大量城市流行“造像”之風?說白了就是一個急功近利的產物,在城市決策者眼中,通過一個雕像或雕塑的建造,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知名度,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讓城市面子光鮮起來,讓城市品味看起來似乎更高。這才是大量城市屢屢不惜重金打造雕像、不惜背離民意大興建造雕像之風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這種熱衷于表面“美麗”的建雕像之風,并不會改變城市的里子,并不會給市民百姓帶來多大的實惠。一個城市真正的美是什么,是真正的宜居,是讓百姓真正感受到城市的文明和包容,而不是一兩座高大的雕像;城市的里子,是讓百姓出行更方便、道路交通更順暢,物價和民生指數更符合公眾期待,也不是多建幾座高大“美麗”的雕像;城市的真正內涵,不是幾個高大的城市雕像能改變的,內涵在于至少暴雨之后不會“內澇”,內涵在于地下城市管道有沒有“良心”,以及公共設施健全完備與否,全民共享與否,也不是取決于多幾個高大的雕像。而一些注重了外在的雕像的城市,其工作重點和工作精力必然會偏移,注定了外表和面子就不會有精力關注城市的內涵和里子,所以說,城市大興建雕像之風不是公眾之福,本質上是一些城市決策者“政績病”的發作和表現。至于,烏魯木齊市新落成的18米高花堆雕塑“飛天”“美觀”與否,是不是真正像傳說中的“飛天仙女”形象?這根本就不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也本應是問題的細樹末節。 畢曉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