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明時期,中國文化史上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女書畫家、詩人,她就是與東晉衛夫人、元代管道升并稱為“墨壇三大才女”的邢慈靜。邢慈靜,山東臨邑人,生于萬歷元年(1573),號蘭雪齋主、蒲團主人,晚號鳴玉,出身名門,能書能畫、能文能詩,是晚明文壇、書壇上譽重一時的女文學家和書畫家。
名門之后 名媛之姿
邢慈靜出身詩書仕宦世家。邢氏本就是河北河間府望族,明初奉旨移民落籍臨邑。慈靜曾祖父邢政為岢嵐州知州;祖父邢溥為博野縣教諭;伯父邢如默為嘉靖八年進士,官終漢中知府;父邢如約乃德王府御醫;母萬氏,深通經史;胞兄邢侗,萬歷二年(1574)進士,官終陜西行太仆少卿。邢侗工書,學王羲之,大字雄健、小字遒媚,兼能畫蘭竹,被譽為“明代四大書法家”(邢侗、米萬鐘、張瑞圖、董其昌)之一,與當時杰出書畫家董其昌并稱“北邢南董”,書法為海內所珍。
邢慈靜自幼聰穎過人,她博學多才飽讀詩書,特別是其兄邢侗對她的影響巨大,慈靜家中共有兄妹10人,其排行第八,與邢侗相差22歲,邢侗最喜愛慈靜,不稱其名,而總是直呼八妹。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慈靜也不像一般的古代女子,她不習女工,專習文學、書法,少女時便詩書字畫無所不精。
月影沉沉 凄苦人生
少年時,雖然生活優越,但邢慈靜一生卻命運多舛,晚境凄涼,令人唏噓。受此影響,她的詩風悲苦寂寞,少了幾分浪漫,多了幾分禪機。其《靜坐》詩云:“閑拋針線坐來深,靜里頻將面目尋。天地兩忘身是幻,一潭清影月沉沉。”這無疑是其寡居后寂寥生活的真實寫照。
邢慈靜雖然才貌俱佳,但受到大姐不幸婚姻的影響,其母親萬氏夫人一直拖到28歲才讓她嫁于山西大同知府馬拯,“蘭雪齋”則是她嫁給馬拯以后的書房。邢慈靜的婚姻并沒有母親所期盼的那樣獲得幸福,婚后17年里,兩人一直聚少離多。在此期間,她的母親和父親相繼去世,兩次回鄉奔喪。其夫馬拯又被朝廷派遣至遼陽坐鎮7年,兩年一直未能團聚。萬歷四十年其兄刑侗不幸去世,慈靜傷痛萬分,又一次回鄉奔喪,直到3年后馬拯升任廣東右布政史回鄉探親才又得以相聚。此后馬拯又不顧邢慈靜阻攔堅持任貴州左布政史。慈靜為了不再面對長久的異地分離,只好攜子同往。更不幸的是因過度勞累,馬拯不到半年就吐血而死,慈靜憂傷過度昏迷了3天才蘇醒。
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丈夫去世不久,娘家敗落之際,邢慈靜又痛失18歲的愛孫,因此后半生她寡居清冷。中年喪夫、晚年又喪失愛孫,這使得她身心蒙受了巨大的創傷。她無依無靠,獨撐門戶,十分艱辛,看盡人世變幻,世事滄桑。
從大家閨秀的書畫名媛,到家道敗落親人離散,邢慈靜都默默承受。最終皈依佛祖,潛心修佛和書畫創作,并沒有自怨自艾,一直堅強地承擔所有痛苦和寂寥,并為后世留下了至多精品。
不入世俗 品性高格
邢慈靜一生清高,“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不入世俗,品性高格。這也深深影響到了其詩書繪畫的風格,她擅畫草木竹石,筆意蕭疏、清雋雅秀感情真摯,別有情韻,其書法清峻秀拔、端莊樸茂,深得王羲之神韻。晚年主刻《之室集帖》,為海內所珍。寡居后信佛,尤精白描觀音,莊嚴妙麗、神氣如生,她畫的一幀蓮瓣觀音像被清代乾隆內府收藏。近年來,臺灣地區的《故宮存畫》,就有收錄邢慈靜的《蓮瓣觀音》,堪稱我國書畫藝術中的精品。
邢慈靜的一生,雖然是才華橫溢的一生,但她的后半生卻過得困頓和郁郁寡歡。或許正是這諸多的苦難成就了這位晚明的才女,她留給后人的傳世詩文書畫,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古代女性的才氣和不平凡的一生。(鄭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