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張德林老師的采訪,在國家大劇院后一座安靜的四合院里展開。我面前的這位中年書法家,神清氣朗,談起書法藝術時眼中便瞬間流露出喜悅的目光。半天的交談后,我清楚地感知到,這是一位真正把書法融入了生命和生活的藝術家。
與許多書香門第、家有師承的書畫家不同,張德林出身于安徽來安的一個農民家庭,祖輩幾代都沒有人與書法藝術有過任何淵源。但就是這樣一位農民子弟,憑借著對于書法的赤誠與熱愛,一步步開拓出了自己的藝術之路。
現在的張德林,有著多重身份,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成員、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沈鵬工作室助教、北京國尚書畫院常務副院長等,但他依舊謙和豪爽,絲毫沒有一些藝術家身上能見到的那種憤世嫉俗的傲氣。
60年代出生的張德林,最初的藝術啟蒙源于小學三年級時的書法課,盡管家里并沒有人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但他對于書法卻似乎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書法課上的描紅從來都是成績最好的,他說自己“拿起毛筆就開心,寫字的時候有非常快樂的感覺”。
正是出于這種對書法由衷的喜愛之情,讓他一直堅持了下來,即便是在當年高考失利,不得不回家務農的特殊時期。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一本名為《上海書法雜志》的刊物給了張德林很多幫助,他開始對照其上學帖臨摹,進步很快。八十年代初期,張德林更多地接觸到家鄉當地的一些書法家,其中有一位呂雪冰先生給他的幫助最大,可謂他的良師益友。呂雪冰比他年長十多歲,在兩人的交往中,張德林不但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且通過其介紹,逐步認識了書法界的一些朋友,便慢慢融入了這個圈子。
1983到1986年這三年的時間,用張德林自己的話描述,是“寫字很瘋的三年”,每天練習書法至少10個小時以上,重點臨摹隸書的《石門頌》和王羲之的《蘭亭序》。他說:“我拿到毛筆就很開心,能很快地安靜下來。當時心里還有一個念頭,因為沒考上大學,心里憋著一股勁,想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而寫字又是我從小的熱愛,所以這一段時間是我寫字寫得特別用心特別著迷的時期。”
當時的物質條件很差,為了節省紙張錢,朋友送給張德林一塊30多公分的方磚,他就每天在上面用水寫,后來在家里的水泥地上寫。隨后張德林的經歷更加豐富多彩,憑著藝術天分,他還曾經一度進入當地的縣劇團、歌舞團擔任演員和藝術指導的工作。結婚生子后,為了更好地保障家人的生活,張德林于1994年開始自己創業。但這期間,不論做著什么樣的工作,他一直沒有放棄書法的學習,對書法的熱愛已經植根于血液中,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東西,他都會與書法自動地產生關聯,例如在哪里看到好的書法楹聯,手指在衣兜里就會不由自主地開始刻劃。也就是在這期間,張德林還有幸成為了南京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黃惇先生的學生,并得到了系統的學習,書藝大進。
隨著個體企業的發展,張德林的經濟狀況逐漸好起來,而且這期間也陸續在一些全國性的書法比賽中獲獎。當地領導很重視他這樣的儒商,推選他擔任縣政協委員、政協常委和工商聯副會長等職。張德林說,這段經歷讓他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得到了提升,對社會的責任感更加強烈,眼界也更加開闊。2004年至2007年他逐漸把工作重心從商業轉向一直熱愛的藝術,由他牽頭舉辦了三年多藝術沙龍的雅集活動,三四十人每兩周聚會一次,帶上各自的臨摹及創作作品,然后大家再一起觀摩學習,同時挑毛病、找問題,在教學相長的基礎上共同進步。
2007年,為了追求藝術上的更大成就,張德林進京求學,先后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課題班。在這里,他遇到了許多讓他受益匪淺的德高望重、藝術造詣深厚的導師——張榮慶、曾來德、沈鵬等。問及張德林這些導師給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他是這樣回答的:“這幾位老師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要求學生一定要注重傳統,深入傳統,學習傳統。在書法發展的過程中,很多人走入了一個誤區,過早地樹立自己的個人面目,忘記了最傳統的東西才是最經典的,他們都強調學習書法一定要不斷地回到經典中去挖掘去尋找。”
對經典頗為推崇的張德林,歷史上最欣賞的書法家是魏晉時期的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和唐代的孫過庭。他認為,就像啟功評價魏晉時期的詩歌是“長出來的”一樣,魏晉時期的書法也是自然生發出來的,《蘭亭序》不激不厲,風規自遠,所以是中國書法界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孫過庭的《書譜》則從書論角度,對后世在書法研究和書法鑒賞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事書法學習創作三十余年來,張德林“帖學一路”,對唐宋元明清和二王的經典作品都進行過幾十遍上百遍的臨摹和研究。他的老師張榮慶先生也曾評價過他在鉆研書法藝術上非常刻苦,功夫不負有心人,一路走來張德林也收獲頗多,各種字體的作品都上過全國性的書法大展。而現在,他依舊希望自己把各種書體的學習做實做好,在此基礎上創作出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書法藝術。他的作品風格從2011年舉辦的《抄經展》后有個分水嶺,以前的創作過程中,張德林注重的是書法的展現性,而在這次抄經的過程中,早已信奉佛教的他,開始更加注重作品中平靜心性的流淌。而對其之后的作品,眾人也都評價說多了些許禪意。
近幾年來中國拍賣市場上屢屢出現天價書畫作品,張德林認為,這是一個利大于弊的現象。這樣一方面會激發藝術工作者的信心,讓其更具創作熱情,另一方面,作品價值的提升對藝術家生活的改善也會起到積極作用,在沒有生活壓力、比較閑適放松的環境中更容易產生好作品。與此同時,可能產生的弊端就是會讓藝術家過度注重包裝和宣傳,但這種情況在歷朝歷代都有,是很正常的現象。而且最終能說話的還是藝術作品的本身,無論如何包裝,作品的厚重感如果不夠,慢慢還是會被歷史淘汰的。“整個社會是一個動態的平衡,浮華的表象都是暫時的”,張德林的這句話,頗有幾分哲理和禪意。
近幾年張德林的作品被多家藝術機構和個人收藏,今年還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年老字號的北京飯店譚家菜收藏。談起此次機緣,他表示這要感謝北京昆藝蘭文化發展交流中心總裁陳博君(微博)。陳總是他進京后結識的好友之一,同時也是譚家菜的藝術顧問,正是由于陳總的舉薦,促成了自己此次與百年老字號藝術方面的合作。
作為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沈鵬工作室的助教,張德林很欣賞沈老十六字的治學方針:宏揚原創,尊重個性,書內書外,藝道并進。說到底,無論書法還是繪畫,到最后講究的都是藝術家的文化底蘊和學識修養,歷史上能成為大家的,無不是“藝道”雙修的人。對此曾來德先生也有同樣的看法,他認為:“真正的藝術家是一個大匠人加上半個哲人。”
唐代大書法家孫過庭《書譜》有云:“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在張德林的眼中,沈老是做到了這一點:用自己的畢生精力和修為,獲得了對書法最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把握。學藝路上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張德林,用他手中的毛筆和心中的熱情不倦地書寫著,期待著自己“人書俱老”的那一天。(文/劉瑋)
藝術家簡介:
張德林,又名得靈,號凈圓,慧林居士,別署百荷堂主。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來安縣。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成員,北京國尚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國尚》雜志執行主編,《佛光詩書畫》副總編輯。曾先后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張榮慶書法藝術工作室,中國國家畫院沈鵬課題班。現為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創研班助教。
書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國書協舉辦的各類大展,及其他各類全國性大展并有獲獎。2010年6月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醉翁遺韻》張德林書法展,2011年10月在北京三品美術館舉辦“瀞水流深”張德林抄經書法展。出版有《張德林書法集》,《張德林抄經書法集》,《張德林對聯集》,《張德林楷書金剛經》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