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撰稿人 牛雙躍 本報記者 肖鴻
皮影,即皮影戲所用皮制的人物、動植物及各種襯景的平面藝術形象。皮影是演出皮影戲的用具,又是可以獨立欣賞的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民間美術品。
皮影最初用厚紙雕刻,以后普遍采用驢皮、牛皮或羊皮,經過削制刮平,根據角色和襯景的需要設計,經過雕簇、敷色、燙平、裝訂、罩油等工序完成,風格類似民意剪紙。南宋耐得翁《都城紅勝》:“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簇,后用彩色裝皮為之。”即是一證。皮影人一般高約二尺,但手、臂、腰、腿等關節部位是分別雕成后用線連綴在一起的,為了是演出時活動自如;影頭單獨雕刻,可以與影身置換。雕簇皮影是專門的技藝,要求雕縷精致,色彩鮮明,刻畫出各種性格特征的人物,主要著重于夸張人物的眉、眼、鼻、嘴和胡須等。用色有紅、綠、藍、墨等,每色又分深淺層次,文武小生、旦角、白凈及其他表演白臉膛者,用透雕;黑頭、紅凈和花臉等,則都用半透雕。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進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為側面造型。
皮影戲是中國古老傀儡戲劇種。亦稱“影戲”、“影子戲”、“驢皮影”、“皮囝囝”、“紙影子”、“燈影戲”、“抽皮猴”、“灤州影”等。皮影戲主要是影人通過掌簽師的操縱,靠燈光透射,映到屏幕上,配合爾器和唱腔進行表演。俗稱“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皮影戲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漢武帝因寵愛的李夫人亡故,因而日夜想念。然而,真正皮影戲的出現并興盛是在北宋時期。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當時北宋汴梁城內娛樂場所演出的百戲種類中就有“影戲”,并有著名影戲藝人董十五、趙七、曹保義等。元代,皮影戲還曾作為軍隊內的娛樂活動流動演出。皮影戲在明清時得到大的發展,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流派。中國是皮影戲的故鄉。早在13世紀初,南宋寧宗嘉定年間,皮影戲便傳播到緬甸、暹羅,爪哇等地,14世紀中葉傳到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國。15世紀明成化年間傳入埃及。17世紀初,明萬歷年間傳入土耳其。18世紀,西方天主教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介紹到法國,并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它的演出,在歐洲曾轟動一時。清乾隆甲午三十九年(1774年),德國大詩人哥德曾于威蘭博覽會上介紹中國皮影戲,1781年,他還曾主持過以德國故事為內容的皮影戲演出。
皮影及影戲由于雕簇原料、造型、風格、演唱曲調、流行地域的不同,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和演變,形成了許多類別和流派,其中尤以陜西一帶的牛皮影和河北灤縣一帶的驢皮影最具代表性。
陜西皮影歷史悠久,有學者認為,陜西即是中國影戲的發源地。有民間歌謠為其佐證:“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禮樂傳入百姓家。”陜西皮影明清時享有盛名,許多資料表明,唐山皮影、北京皮影、山西皮影、四川皮影以及東北皮影的起源和發展都與陜西皮影有關。陜西皮影分東路和西路兩派。陜西皮影戲的角色很多,東路影人的頭部和身子造型,多達三、四百種,西路也有百余種。東路藝人的影頭包,按其文武生、文武旦、將帥、官帽、神仙頭、妖魔番將等十余個分目。此外襯景還有龍廷寶殿、兵營虎帳、將相府第、繡房樓閣、天堂地獄、神仙洞窟、舟橋野景……等等,從中可看出陜西皮影內容的豐富。陜西皮影的造型和雕簇技藝表湛,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名冠全國。
河北灤州皮影,泛指流行于河北、東北的灤州影戲的造型影人。因最早興起于河北樂亭縣,今屬唐山地區,故亦稱“樂亭影”、“唐山皮影”。關于灤州影戲的歷史,一說自明中葉由甘肅蘭州和華亭一帶傳入;一說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灤州安各莊秀才黃振中首創,以《宣講拾遺》為底本,一直到清光緒二十年前后,影戲還稱之“宣卷”。灤州影戲曾傳布北京、內蒙、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影響很大。灤州影人主要以驢皮制作,其造型風格以北京東派皮影為代表,興盛時,一般人把北京的皮影也稱“灤州影”臉譜夸張,臉形輪廓線條明顯,裝飾性強,色彩明快,有一套程式化的處理方法。
北京皮影始于清初,也分為兩派,一派來自灤州,班社大都住在東城,稱東城派(簡稱東派);一派來自涿州來,班社大都住在西城,稱西城派(簡稱西派)。當時以東派“灤州影”最盛,據載,清同治年間,在北京的一二十家戲社,只有四城毛家灣的“和順社”是西派,以外便都是東派的領域了。西派影人都著古裝;東派旦角全著時裝,頭髻刻畫非常講究。西派皮影雕工精細,著重刻劃不同人物的特征,著重寫實,無固定程式。兩派影人均采用驢皮雕制,高為七八市寸,早期影人也有高達1尺半左右的。北京皮影發展迅速,有其京都得天獨厚的條件,不但深受城市居民的歡迎,同時也為宮廷王府所享受。清嘉慶年間,每逢年節和喜慶日子,皇宮、王府便把皮影班傳進內宅,供王妃和阿哥們觀賞。各王府還出資自備影箱屏幕,聘請著名藝人長期為他們演出。同時,一些王府貴族不僅自己參加演唱,而且親自設計和雕刻影人,如道光年間貴族郁子安,曾任湖北武昌府的守備,在任3年就刻了一箱北京西派皮影。
除此之外,影響較大的主要流派,還有山西皮影、四川皮影、隴東皮影和湖北皮影。
皮影藝術是一種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植根華夏、影響海外的純粹民間民俗藝術。因此,千百年來久盛不衰,皮影也成了民間的主要收藏。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博物館都珍藏著中國的早期皮影。影人的尺碼有6寸、9寸、1.3尺三種,從中可以看到我國皮影戲發展的歷史。一些早期的小尺碼作品,具有明代或更早時期皮影人的藝術造型等,在我國已很難看到,而在這里卻保存完好。
陜西省西安市的楊飛、李淑文夫婦從事陜西皮影的雕簇和演唱幾十年,不但演技高超,而且他們還傾盡畢生心血,收藏明清以來各類皮影精品3000余件,整理皮影史料廿余卷。夫婦二人還藏有所為,研有所成,不但編輯出版了大部頭的皮影集,還經常被邀出國考察和講學。夫婦倆還獨創了一種“皮影畫”,精描細染,清麗淡雅,券舒風韻,自成一家,遂得到國內外博物館和收藏家的青睞和珍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