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作為天津圖書館的一位工作人員,有幸典守周叔弢先生捐獻天津圖書館的部分古籍。終日與書為伍,對書和捐書人有著特別感情。周叔弢是古籍保護工作的先行者,他十分重視對傳世古籍的保護工作。常聘請古籍修復師,為自己的藏書進行修復。若發現新收的古籍有斷線、破紙及污漬等情況,就會馬上進行保護性修復處理。他也十分關注藏書保管業務的發展,建議在全國范圍內舉辦培訓班,培養古籍修復專業人才,解決古籍保護專業修復人才缺乏的問題。1959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為人大委員,周叔弢與徐森玉聯名建議開辦“古籍裝修技術班”的提案獲得大會通過,并很快付諸實施。由北京圖書館和中國書店主持,各辦一班,每期兩年。2007年,“古籍修復技術培訓班”工作由國家文化部領導,國家圖書館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負責,在全國范圍內發起實施。
我們把對原版古籍進行修復的工作稱之為“原生性古籍保護工作”;把對原版古籍進行影印、影刻、出版的工作,稱之為“再生性古籍保護工作”。周叔弢早年在這些工作上都曾下過很大的工夫,并取得很多成效。
為了使自己珍藏的善本古籍流傳于世,周叔弢用珂羅版、木刻版印成的書有十幾種。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
影印宋代書棚本《魚玄機詩》。此書黃丕烈舊藏,民國初年,為袁克文《后百宋一廛》中的精品,曾由袁妻劉梅真親自影抄一部。袁克文曾在一個時期把它抵押在周季木處。也由此珍品,周叔弢與袁克文成為莫逆之交,后由周叔弢個人出資,把此書從周季木那里借來,送到天津一家日本人開的山本照相館,逐頁拍照,制成玻璃底版,然后寄到日本東京都小林寫真制版所精印,紙張印刷都十分講究。因為印數不多,流傳極少。這也是周叔弢“自莊嚴堪”(藏書室名)影印的第一部書。
影刻宋本《寒山子詩》。此書周叔弢收藏。1924年,周叔弢委托董康在上海用木版影刻印制,紙墨具精,其中有幾部是用開化紙刷印的,有包背裝、線裝、毛裝等多種裝幀形式。另外,還曾影印此書。
影印宋本《孝經》。此書周叔弢收藏。1927年,周叔弢用珂羅版影印。書中原有的乾隆璽印和收藏印也都用紅色套印。
影印宋本《宣和宮詞》(附三家宮詞)。周叔弢在1930年用珂羅版印過二百部,其中用明朝古紙印制的有四部。
此外,還有《廬山復教集》、《寒云所藏宋本提要》(袁寒云手跡),木版刻印的有《屈原賦注》、《九僧詩》、《十經齋集》,等等。此外,還有《廬山復教集》、《寒云所藏宋本提要》(袁寒云手跡),木版刻印的有《屈原賦注》、《九僧詩》、《十經齋集》,等等。
1918年戊午,周叔弢曾借方地山所藏唐人寫本《阿彌陀經》,用宣紙和皮紙共刻印一百部,這是我國較早復制敦煌寫本之例。近幾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相繼將流散到英、法、俄等域外的敦煌遺書,以及國內天津藝博、浙江圖書館等各家珍藏的唐人寫本影印出版,為學人研究“敦煌痛史”提供了珍貴文獻。周叔弢無論是收藏還是出版敦煌遺書,在古籍保護工作方面都先行一步,走在了前面,他的遠見卓識,令世人欽佩。
周叔弢是古籍定級工作的實踐者。傳世的漢文古籍數量龐大,內容涉及經史子集四部,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周叔弢對自己收藏的古籍進行分級管理,凡達到自己制定的“五好標準”的藏書,均視為珍貴善本,并鈐蓋“周暹”白文小方印,以示珍愛之意;反之,均視為一般普通古籍,分別鈐蓋“自莊嚴堪”、“寒在堂”及“叔弢手校”等印,留在手頭,供日常翻檢研究之用。藏書鈐蓋不同印章,分櫥收藏,實際上起到了分級保管作用。周叔弢在向國家無償捐獻藏書時,將不同級別的古籍,捐獻給不同級別的藏書單位,用他的話講,這叫“書得其所”。
周叔弢將達到“五好標準”的善本藏書,捐獻給了國家圖書館,基本包括在周叔弢的《自莊嚴堪善本書目》中,筆者依據《自莊嚴堪善本書目》,從藏書版本的類別方面進行了統計,包括宋槧元刊、名抄佳刻在內約726種。另外,體現周叔弢藏書質量的地方,還在于所藏書中有大量名家的批校和題跋。據不完全統計,明版書中至少111種有名家批校或題跋,占所藏全部明版書的39%;清版書中至少191種有名家批校或題跋,占所藏全部清版書的59%。這些批校或題跋者在明清兩代著名學者和藏書家中均具代表性。
周叔弢將沒有達到“五好標準”的普通古籍藏書,捐獻給了天津圖書館,主要包括活字本古籍、一般普通古籍和近代影印本古籍,總數二萬余冊。
1983年,93歲高齡的周叔弢在家書中還提到了影印古籍善本劃分等級事,他說:“我曾和徐森玉、趙萬里向人民代表大會提議成立委員會,選印古善本書(宋、元、明本)。刻印佳,內容好為甲等;刻印精,內容較差或不完整為乙等。規劃中《古逸叢書三編》,皆我們所謂甲等書。”
周叔弢是古籍紙張研究的開拓者。他十分留意和研究自己所藏歷代古籍的用紙情況,對古籍用紙十分精通,也十分注意其異同。他在批校古籍目錄和撰寫題跋時,往往將自己對古籍用紙情況的鑒別結果寫出來,諸如:開化紙、高麗紙、明代紙、白棉紙、黃竹紙等,為后人留下十分重要的研究線索。
周叔弢曾有一個計劃,就是利用地方志用紙,鑒別各地刊印的古籍。豐富的地方志傳本,為地方志用紙研究提供了第一手重要依據。但是,周叔弢生前沒有留出太多時間對這一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多年以來,圖書館界同仁一直也在關注和探索古籍用紙問題。近期,國家圖書館和天津圖書館合作,利用國家古籍保護專項經費,將周叔弢舊藏的一批敦煌遺書殘片和數十種宋元版古籍散葉,結合國家圖書館近年購進的一批高質量古籍紙張檢測設備,由國家圖書館和天津圖書館有關專家和業務骨干參加,開展了“古籍用紙等項目”的系統研究工作,傳承和實現了周叔弢對古籍紙張研究的未竟事業和遺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