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鏡雖然隸屬被坊間和各大博物館趨之若鶩的青銅器,然而其歷史、藝術及收藏價值卻遲遲未被世人洞明,不少人對銅鏡收藏還相當陌生。記者昨日采訪了深圳市收藏協會會長、銅鏡收藏家楊傳耕,他認為,銅鏡收藏一直是冷門中的冷門,而近幾年,進入銅鏡收藏行列中的藏家越來越多,其真正的市場價值遠遠高于目前的拍賣價格,“東西本來就少,精品更少,現在正是‘撿漏’的大好時機,升值空間是很大的。”楊傳耕說。
民間收藏可與官方相媲美
多年來,楊傳耕流連于國內各大銅鏡展和知名博物館的銅鏡專館,他認為,如今的民間銅鏡收藏可與博物館藏品相媲美,而這樣的收藏格局實屬罕見。究其原因,楊傳耕說:“上個世紀90年代前的銅鏡收藏是‘冷門中的冷門’,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很‘小眾’的,人們普遍誤解銅鏡僅僅是古代梳妝用的器具。不單不入收藏家的法眼,連民間也‘看不起’銅鏡,更不消說博物館收藏了。于是導致大量銅鏡流入民間甚至是海外,被私人所收藏。”
楊傳耕介紹,銅鏡制造是青銅制造工藝里最為精華的部分。青銅制造工藝是通過銅鏡的制作推向頂峰。楊傳耕說:“博物館的優質青銅器藏品多為大型青銅器,像銅鏡這樣的小型青銅器佼佼者少之又少。銅鏡雖不如大型青銅器那般宏偉,卻在精美程度上更勝一籌。”
價格扶搖直上
收藏不能脫離藝術品本身的審美價值空談文化價值。楊傳耕認為,長久以來,銅鏡之所以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做工精良,品質優秀的銅鏡少之又少。“銅鏡制作的難度很大,中國銅鏡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如此漫長的歷史和浩如煙海的制作量,也只有工藝的原因造成制作質量的差別。圖案的設計、制模,以及澆鑄流程中的不確定因素都是造成銅鏡制作優劣的原因。”
談及銅鏡目前的市場價格,楊傳耕介紹,2004年嘉德春拍首次出現銅鏡專場,正是這場拍賣會,讓銅鏡剝離出雜項類別,高調進入藏家視野,其價格一直扶搖直上。近幾年雖有少許回落,仍是良性循環,也是市場成熟化的標志。
“2004年前銅鏡的價格一直都在低位徘徊,嘉德春拍銅鏡專場成為銅鏡‘揚眉吐氣’的關鍵點。在此之后,價格一路看漲。”楊傳耕舉例:“譬如2003年的一枚唐代銅鏡只能賣4-5萬元,次年價格翻十倍,能以40萬成交;而到了2010年年末再上拍,就已是343萬元的高價了。”對于銅鏡市場的前景,楊傳耕表示樂觀。他認為:“銅鏡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具有不可復制性。全世界極具價值的銅鏡不到300面,即使是故宮(微博)博物院的乾隆收藏也沒有幾件精品。近年來更有大批銅鏡從國外回流到了國內,這些藏家都把銅鏡當寶貝守著,很少有人舍得賣出去。”
培養“精品意識”
如果判斷一個銅鏡的收藏價值,首要是看其完整程度和紋飾的精美程度。對于銅鏡的真偽辨別,楊傳耕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要多看。在各大知名廠家和博物館看精品可以提高鑒賞水平,同時也要多看假貨,才能鍛煉眼力;其二,只要有時間就多學多看書,了解銅鏡的背景知識,紋飾的內涵及作用,才能知道一件藝術品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做出正確判斷。此外,學習審美才是提高辨別能力的途徑。
“還要培養‘精品意識’。所謂的‘精品意識’就是寧缺毋濫,要買就買好的。只有好的才是給古代達官貴人用的,也才會是由有名的雕刻家、藝術家鑄就的。同樣,遇到精品時的魄力也很重要。沒有當機立斷的決心,很可能就會錯過好藏品。”楊傳耕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