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20世紀中國青銅器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的標志之一,就是分期斷代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日臻成熟,這一點在西周青銅器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西周青銅器的分期斷代研究,可以追溯至北宋時期。但斷代理論與方法的科學化與系統化,則發生在20世紀。20世紀的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在整個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紀中國青銅器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的標志之一,就是分期斷代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日臻成熟,這一點在西周青銅器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20世紀西周青銅器斷代的理論與方法
20世紀西周青銅器斷代的理論與方法,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金文學的理論與方法,另一種是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
金文學的理論與方法以郭沫若為代表。20世紀30年代,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出版。他在充分發揮銘文研究長處的同時,兼顧形制與紋飾的特點,避免了單純依據銘文的偏頗,使“標準器斷代法”脫穎而出,從而把20世紀的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置于一個堅實的基礎上,對日后的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0世紀40—50年代,考古學家陳夢家在中國和歐美諸國考察了眾多的西周青銅器。與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相比,陳夢家的《西周銅器斷代》在形制、紋飾、銘文的研究方面有了新內容。在標準器斷代法的基礎上,陳夢家提出了標準器組斷代法,使西周青銅器的斷代研究逐漸細致化。
1962年,文字學家唐蘭在《考古學報》發表長文《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系統闡述了他的“康宮”原則,即凡是銘文中出現“康宮”字樣的器物,必制作于西周康王之后,這是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新論斷。雖然學界對這一論斷還有爭議,但它的提出有助于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的深入。
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強調以田野考古發掘的資料為研究對象,依據器物的形制、紋飾及其他考古現象來進行斷代研究,選取考古發掘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器群作為各個時代的界標,并依此來推論其他銅器群的年代。這方面的代表作是考古學家郭寶鈞的《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該書“西周銅器群”一章中,作者將西安市長安區普渡村器群作為西周中期的標準器群,從而將西周青銅器劃分為前后兩期。
這方面比較重要的論著還有李豐的《黃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銅禮器的分期與年代》一文。作者依據形制、紋飾、組合關系等因素,將137座墓葬出土的銅器分為6期,用類型學的方法理出銅器變化的脈絡,并用與之共存的陶器群來檢驗,方法科學可靠。盧連成、胡智生的《寶雞■國墓地》一書的附錄一《陜西地區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銅禮器》也有同工異曲之妙。此外比較重要的著作還有日本學者樋口隆康的《西周銅器之研究》等。
在20世紀的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史上,學者們并非各自孤立使用金文學或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而是相互借鑒,相互融合。1999年出版的《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可視為金文學和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相結合的產物。正是這種結合,使該書大獲好評。可以說,這兩種方法的自我完善與相互結合開辟了20世紀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的新天地。
“夏商周斷代工程”與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之所以能蓬勃開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的理論與方法。而工程進展過程,又是對西周青銅器斷代理論與方法的全面檢驗、總結和升華。
“夏商周斷代工程”在研究西周青銅器斷代問題時,有幾點方法與經驗值得重視。
1.引入考古學與測年技術,從具有典型意義的遺址、墓葬中提取系列樣品,進行碳14年代測定,從而為推定西周的年代范圍提供較有說服力的證據。
2.結合傳世文獻與金文資料,對有關的天文歷法記錄進行現代天文計算,以推定其年代,構建金文歷譜。首先,對西周歷法資料進行梳理,形成基本看法。其次,對年、月、月相、干支四要素俱全的63件銅器進行甄別,大致推定其所處的王世。再次,研究吳虎鼎、晉侯蘇鼎、虎簋蓋、鮮簋、靜方鼎等7個推定西周王年的支點。這7個支點既是構成金文歷譜的重要元素,也可以用來檢驗金文歷譜是否合理。然后,對金文中出現的月相語詞所在的時段作出判斷。最后,依據以上條件構建金文歷譜,再與碳14年代測定參照,排出西周王年表。工程推定西周時期始于公元前1046年,終于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在研究西周青銅器的年代及相關問題時所采用的方法與技術無疑是正確的。工程涉及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的方方面面,既是對20世紀西周青銅器研究的總結,又留給我們很多未決的問題。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們正確評價20世紀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的成果,以及今后進一步科學地展開西周青銅器的斷代工作,都有重要的啟示。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的具體方法
關于西周青銅器的斷代方法,還可歸納為以下十種:形制斷代法、紋飾斷代法、字形書體斷代法、語詞斷代法、特殊事件斷代法、歷日排譜法、人物系聯法、王號斷代法、組合關系斷代法、鑄造工藝斷代法。其中一部分是金文學的斷代方法,一部分是考古學的斷代方法。
實際上,每位學者在斷代時,都是綜合運用以上各種方法。愈是能熟練地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其斷代結論就愈加準確。20世紀的西周青銅器斷代,是從綜合運用的技巧不夠熟練到熟練的過程。由于種種原因,當我們運用多種方法對某一件銅器斷代時,可能會產生這種現象:從形制出發的斷代結論可能與從紋飾或銘文出發的斷代結論并不一致。如何解決此類問題,是對我們斷代理論與方法的掌握以及材料的總括駕馭能力的一種考驗。
綜上所論,20世紀西周青銅器的分期斷代研究,是由粗淺到細致的漸進過程,具體表現為愈來愈強調考古層位學、類型學在分期斷代中的作用,愈來愈強調從形制、紋飾、銘文、組合關系、鑄造工藝等方面綜合研究的必要性,愈來愈強調多學科結合的研究方法。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背景鏈接
國內青銅器收藏與展覽
青銅器從功能上可分為炊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和雜器等。其年代從二里頭夏代晚期至秦漢時期,其中尤以商周為鼎盛。青銅器是很多博物館的重要藏品之一,可將青銅器的收藏和展示大略分為綜合類和專題類。
綜合類
綜合類的展覽,即博物館所藏青銅器品類繁多,能夠充分體現出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域青銅器的風格特點,可在較短時間內對中國青銅文化的整體面貌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中國國家博物館(微博),其展品匯聚了來自于全國各地的考古精品,如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利簋、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館中青銅器主要有兩個展區,一個是基本陳列“古代中國”,青銅器集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兩個單元;另一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
故宮(微博)博物院,收藏有銅器一萬五千余件,大部分為宮廷舊藏。藏品數量高居全國之首,且時代序列完整,種類齊全。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器物如商代晚期銘文最長的邲其卣、西周時期體量最大的師趛鬲等。另外,還有造型獨特、罕有與之相類的乳釘紋三耳簋、貫耳銅簋、夔紋方器等等。
上海博物館,館舍的造型就是一個大的青銅圓鼎。其特點是精品多,質量上乘。“中國古代青銅館”的陳列以青銅器的發展序列為主線,大致包括“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更新期”、“邊遠地區的青銅藝術”和“冶金鑄造”七個部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內藏品豐富,其藏品主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宮廷舊藏的精華,是學習和欣賞青銅器的必去之地。“吉金耀采——中國歷代銅器展”是館內的常設展覽,共分八個單元。展品大致上以時代承續為主線,分商代、西周、春秋戰國和秦漢四部分。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全國首家以展示青銅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共分為“青銅器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和“智慧之光”四個單元。展出青銅器精品一千五百余件,其中一級品的數量多達三百余件。
專題類
專題類的陳列,指的是以收藏和展示具有強烈地緣風格的青銅器為主的博物館所辦的展覽。這些造型獨特的器物使中國的青銅文化呈現出多元的面貌。
三星堆博物館(微博),館內展出有青銅器、玉石器、金器及陶器、骨器等數千件,其中尤以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和青銅神樹最為有名。大量的人像、神樹和超大型的面具,在中原地區的上周青銅器上很難見到。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主要展出有兵器、車馬器、工具和裝飾品等,是世界上唯一專門以收藏、展示和研究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為主的專題博物館。館藏器物具有濃郁的草原文化特色。器物的形體較小,常以虎、狼、牛、羊等動物紋為裝飾,制作精巧,栩栩如生。
廣西銅鼓博物館(在建中),于2011年10月在南寧開工,預計建設周期為兩年。這是一個以展示銅鼓文化為主的專題博物館,也將成為銅鼓的集中收藏、保護和研究中心。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館員任雪莉/整理)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