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12年7月24日至31日,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會和國子監藝術館主辦的“2012中國油畫藝術展”將在倫敦奧林匹亞展覽西廳展出,此次展覽匯聚了國內油畫界30多位重要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國油畫藝術發展高度的油畫藝術家,意在用油畫藝術的形式向倫敦奧運觀眾展示當代中華文化的風采,為更好地呈現參展藝術家的風采,99藝術網在國子監油畫館配合下采訪了參展藝術家陳和西,他就藝術的轉向及選擇、傳統文化對油畫藝術的影響,繪畫過程中底色的重要性,等方面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記者:您作品有一種寧靜悠遠的農家小景之美,令人向往,使人能感受到故鄉般親切的泥土芳香,您在創作這樣的風景作品時,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陳和西:我畫了大量農村題材的風景畫。但自己并不是生長在鄉下,我從小在城市里長大。為什么迷戀鄉村風景呢?應該說這是我精神上的一種需求。我生活于湘江邊上,后來雖然換過幾個地方,但是都與湘江有緣。湘江是我們湖南的母親河,在湖南人的心中有著特別的情感。我們從小在湘江邊游玩,感覺那個時候的湘江很美、很親切,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已基本上無人敢在母親河的懷抱里游泳了,因為湘江的水已經嚴重污染,這是第一個;第二,我是生活在城市馬路邊嘈雜的方盒子之中,隨著汽車越來越多,我們越來越置身于一個忙碌而又嘈雜、廢氣彌漫的空間里,在精神層面特別想追求一塊比較安靜的地方,向往著一種寧靜詳和的生活。這個生活在鄉下的風景中間找到了,你看在我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些人群,點綴的一些在那里種地的農民,我是想表達他們是一種非常安靜的,沒有城市中間的嘈雜、沒有競爭帶來的不安的生活,我們可以從那種安寧的生活中間,找到目前在城市生活中所沒有的、所向往的那么一種狀態,我的畫面上就大量出現這樣的情景,而且是這么多年來一直是畫面上所追尋的,也應該講是一種理想化的風景。
記者:內心情感的外在釋放,讓您找到了這樣一種表達方式。
陳和西:看過我的風景畫,很多人有同樣的感受,他們也并不是一個鄉下人,但他們向往這樣的生活。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回家后看到這樣的畫,心里面就多了一份閑適和恬淡。
記者:距離產生美,這是否給您造就了一個美好的想象的空間呢?在我們看來也許鄉村并不是那么的美好,您的感受與我們還是很不同的?
陳和西:對,因為我的風景畫不是簡單的寫生,是寫生回來以后,對每一幅畫進行再創作,在創作中間投進了我心靈中間最想表達那些東西。慢慢的,我找到了自己想追求的東西,讓自己畫面沿著哪個方向走,這個是多年來我在把握的一個東西,就歨非常寧靜的,理想中的一種狀態,這可能是我在風景畫創作中,描繪心靈理想生活的原因。因為看起來農民在田地里面勞作好像是很辛苦的或者怎么樣,但是我覺得那是一種自食其力,這種勞動沒有像我們城市那么浮燥和不安,他們的生存就是依賴這種勞動,依賴這種環境,在這樣情景之中我感覺到這種勞動就是一種幸福狀態,這就是我所表現的一種理想生活。
記者:從山間粗俗的生活中挖掘出一種詩意可能是您在做的。您出去寫生回來在畫室里添加、注入一些東西的時候,有一些什么樣的困難?又是怎樣突破這些困難的?
陳和西:雖然創作會強調個人特征和風格樣式,但難免不受別人的影響。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的社會當中,在瀏覽他人的藝術同旪是會受到潛移默化影響的,會滲透到自己繪畫的方式中間去的,自然而然的把他人好的那些東西表現出來,自覺不自覺的有一種相同模式就出來了。如果說在學生時代,這是一種學習,完全可以的。但是作為一個成熟的畫家,學習人家的東西,學了但又不留痕跡的在你的畫面上運用上了,這樣才行。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吸收人家好的營養同時,又要避開別人個性化符號化特質的東西岀現。
記者:下一個問題把這個問題稍微細致化了,您的色彩、技法的問題,您把油畫的色彩技法與中國畫的意境構圖結合起來,揉在一起,從中找到了自己最合適的方法,請就您的繪畫風格談談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理解與吸收。
陳和西:這要從兩方面說起:一個是西方繪畫。關于西方繪畫在學校接觸比較多,西方比較科學的表現對象,與寫實表現對象的東西有關。學校從招生到培養,都是采取西方繪畫的方法,比如說色彩有色彩學、人物有結構學、畫風景有透視學等等,學習這些方法,以后就可以非常準確、科學地把對象表現出來,這是一種西方的方式。學習多年以后,西方的繪畫的法則在我的繪畫中也形成了一個非常固定的模式。比如西方色彩體系中的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等等;但是我在從事風景畫創作后吸收了一些傳統的繪畫元素,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在很多方面有很多不同,不追求很科學、很準確地把對象的色彩表現出來,而采取一種意象表現。比如說在我的畫面里過去采取的光影關系沒有了,在我們國家有很多畫風景的甚至畫人物的都開始注意到這個方面,中西結合以后采用中國意象表現手法比較多。另一個是我們風景畫更強調的是一個情調問題,一個意境問題,所以色彩也好,其他的表現也好,都進入到這個東西里邊來了,從這個角度來講,東西的結合,我們色彩盡管還有西方的東西,但是西方的表達已經完全向中國意象表象融合和靠攏了。
記者:對傳統文化的借鑒,發現里面趣味的東西,已經成為中國當代風景的潮流或者是共識。
陳和西:說到風景畫當代性的問題,當時我也想了很多,實際上風景,如果單純的從自然風景中間很難看到一個當代性的問題。如何談當代性呢?從技法上來講是表現形式多樣化了,西方的各種表現,東方的傳統表現,還是當代繪畫各種形式的表現,中西文化大的融合、融匯以后,表現的手法是五花八門的,在我們的繪畫中間有一些體現,這是一個形式上的東西。另外一個應當從精神層面上看:每一個時代,可能都有不同的一個精神需要和追求。如果說當下把一個時期、一個人的精神追求表現進去了,對于風景來說,我覺得樹也好、山也好形成的東西肯定就有一個當代性。縱觀我們的繪畫,每個時期的風景畫,和我們中國的山水畫一樣,都有一些不同,都與當時社會的精神追求有密切關系,所以我覺得如昱把握住了這個東西就具有當代性,如果你沒有把握住,產生一些混亂,當代性就不強。目前的社會,科學發展都非常快,這個速度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人的思想、生活節奏各個方面都在加快速度的往前發展,在這么一種狀態里面,風景畫不可能一成不變的像過去那樣表現,在里邊必然帶有一種當代表現的精神追求。
記者:您早期的時候畫過連環畫,也畫過一段時期的水彩,是什么機緣讓您最后選擇了油畫?這些經歷對您的油畫創作又有什么幫助和影響?
陳和西:我是廣州美院77級畢業的學生。那個時候我是學油畫的,畢業以后為什么選擇其他的呢?八十年代初,很多畫家都畫過連環畫。因為連環畫畫幅很多,我也想歷練一下自己的創作,雖然苦一點,伹不斷地更換畫面,訓練的效果是比較好。沒有想到連環畫畫好了以后,一投稿就中了,后來作品就不斷地在刊物上發表,我的興趣也就提髙了,一畫就是十年,這十年來對人物造型、構圖、繪畫的很多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對人物的表現上進步較大。我是用水粉畫連環畫的,所以對用筆繪畫方面的訓練也起到很好的一個作用。在這之后有一次進修的機會,我就到一個大學進修水彩畫,遇到一個非常好的老師,由于機緣關系,我就接觸到了風景畫,從此就愛上了,所以從93年進修開始到現在一直從事風景畫創作,開始畫了幾年水粉,又轉到油畫這邊。你問的問題也有很多人問過,我自己也有一個感覺,人物畫我雖然也比較喜歡的,但沒有顧及過來,因為我想把風景畫畫到自己認為滿意了,就能騰出手來再來畫人物,但沒想到越鉆進去越出不來,所以這么多年以來總覺得還沒畫好。現在我開始妥協了,年齡慢慢大了,畫好風景后再來畫人物畫愿望看來有些力不從心了,但人物畫也不想完全丟掉,在風景畫中逐漸加一些人物進去,這一次參加奧運會的作品就是如此,這也是我的風景畫一個小小的改變。很可能今后在風景畫中加人物是我實現畫人物畫愿望的努力了,因為風景畫要畫好確實太難了,所以脫不了手,放不下,也就無法騰不出時間來干其他的。
記者:我看到您這次的作品《夕日輝煌》是2011年的作品,也是一直交替著畫。
陳和西:十年的連環畫,幾年的水粉的風景畫,可以講對我后面的油畫創作幫助是非常大的。
記者:看您的文章時,講到你作畫過程的問題,您會做一個底,做底是古典繪畫的一個環節,現在您用的是另外一套技法,做底色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或者是感覺?
陳和西:在油畫技巧上面我的突破點就是在底子上,如果說我與別人繪畫有什么不同的話,所有的秘密很可能就是這個底色,我是用底色來幫忙作畫的,在底色上面,我還在發展,這種底色現在做了很多種了,有單色,有花色, 有各種不同的顏色,不僅僅是有機理的,還有很多色彩色斑的東西,我帶了很多研究生長期來進行這種探索和實踐。
我現在喜歡在有很多色點的畫底上作畫,在寫生或者創作的時候,看著這些斑駁的色點,與對象契合形成一個形,這個時候我的這個形就變得非常豐富了,在畫面構圖上講我就可以采取不同的形狀去進行表現。從色,從形上面來講,我就優勝于其他的沒有底色作畫的。底色作畫自古以來一些畫家都用過,但是用的多數都是一種比較單一的顏色,就像打一種素描稿,沒有起到既在色彩上改變對象,又在造型上改變對象的. 過去畫家們沒有考慮這個方面,而我在這個上面就找到了方法。
記者:能否介紹下這次展覽《夕日輝煌》?
陳和西:因為曾國藩的故居在我們湖南省境內,我到那里去參觀過。《夕日輝煌》實際上就是畫曾國藩的故居,你到那里去了以后會感覺到他過去的輝煌,他帶兵打仗做大帥時的氣派,從他的住房中間就能夠感覺出來。我考慮到歲月侵蝕的那種效果沒有按照實際的關系去表現,畫的過程中就把自己的體會融進了畫面,在表現上畫面的底色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記者:整個黃色的色調歷史感很強。
陳和西:那里每天都有不少的人在參觀,我是在房屋邊寫生的,我作畫的位置相對較偏,干擾少。我畫了許多人物,因為有以前畫連環畫的功底,所以很快把人的動態也畫出來了,回到工作室又修改了一下。整個效果包括天空、房屋的氣勢,確實可以講是這個底色加強了畫面效果, 較好地達到了我想要的那種氣氛。
記者:里邊有一些歷史的感覺,可能從畫面色調還有機理效果上都是能夠傳達出來的。
陳和西:好的畫面都是這樣的,我很多畫面都保留了底色,很多人說你怎么做到的?我的學生也學我運用底色作畫,但他們就沒有辦法做到把底色和作畫有機的結合,做得非常生硬,肌理是肌理、畫是畫,這個技法需要時間的磨練。
記者:謝謝!
(采訪記者:榮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