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水況除了做漆線雕什么都不會!”這是老伴陳順治的口頭禪。這句帶有抱怨的話語里卻如實反映出了蔡水況對漆線雕的“癡情”。已經68歲的陳順治仍然奔波在外為這個家的生計而操心,然而73歲的蔡水況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到公司里去轉轉,指導徒子徒孫們做漆線雕。
記者是在廈門一條繁華街道上的“蔡氏漆線雕”店里看到蔡水況的。一看“蔡氏”,人們也許會以為這是一家私營企業。其實不然,“蔡氏漆線雕”店屬于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該公司最大股東是廈門市二輕局,由于蔡氏傳襲漆線雕的名氣更大,所以對外都報“蔡氏漆線雕”的名號。
蔡水況是退休后到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當起高級顧問,而且是分文不取的高級顧問。更令人費解的是,在此之前,他在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的“前身”廈門工藝美術廠時,就干過十年不要一分錢的工作。當時他停薪留職,窩在家里干私活,但卻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完整地將漆線雕全套傳統技藝留下,供后人欣賞、借鑒。閉門十年,蔡水況一口氣創作了12件作品。這些作品前后獲得國家級金獎4項,銀獎5項,其中《波月洞降妖》和《還我河山》可謂集漆線雕工藝之大成,于1994年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這些作品也成了蔡水況的“封山之作”,在這之后,他已經不做漆線雕而是培養傳承人。
作為蔡氏漆線雕的第十二代傳承人,又是當今在世的、唯一的繼承了漆線雕全套完整傳統技藝的蔡水況,還頭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光環,其作品可謂是“錢”途無量,但是蔡水況卻毅然決定“收手”了。瘦骨嶙峋的蔡水況說:“我要認真做好傳承,這遠遠比賺錢來得重要。漆線雕是屬于廈門的,屬于中國的,不是我一個人的,更不只是蔡家的。”
漆線雕可以考證的歷史已有300多年,本來只是一門“妝佛”的藝術。離了佛像,漆線雕就無從依附了。清朝開始,蔡氏“西竺軒”手工藝作坊的主業就是用漆線來“妝佛”。直到解放后,蔡水況的父親蔡文沛走出創造性的一步,首次嘗試塑造英雄人物。第一個塑造的就是鄭成功,之后又塑造了四大名著當中的一些人物,廣獲社會好評。但他父親的創新依然只局限于國人熟知的人物形象。
1972年是漆線雕命運的轉折年。用蔡水況的話說,是“漆線雕的第二次復活”。這一次復活,讓漆線雕走向世界。由于佛像暫停生產,突然面臨失業和失傳雙重壓力的蔡水況決定搏一搏。他試著把漆線雕往工藝品上延伸。最初在鴨蛋殼上嘗試,接著,他將龍、鳳等傳統圖案通過整理,設計在瓷盤和瓷瓶上。蔡水況的創意,讓漆線雕在當年的廣交會上獲得了大批訂單,使這門傳統技藝得以“活”了下來。
蔡氏傳承的漆線雕技藝在2005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才讓“漆線雕”這三個字傳遍祖國大江南北。然而“漆線雕”以前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名字,曾用名是“妝佛”、“金木雕”,真正得名“漆線雕”還是蔡水況的主意。1972年廣交會上的意外收獲,是因為漆線雕的創造性突破,這讓蔡水況一夜之間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但在接受采訪時,記者和蔡水況就如何表述這門傳統工藝卡殼了。蔡水況好幾個晚上輾轉反側,終于想到了“漆線雕”三個字。他解釋說,這門工藝首先是以漆線為表現手法的,圖案繪在物體上面又像是雕刻在上面一樣,非常立體。所以就想到了“雕”字。“漆線雕”三個字見報后,沿用至今。
“漆線雕”對蔡水況來說,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為了使這項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蔡水況豁出去了。在第十三代傳承人中,已經出現了當今蔡氏家族中唯一從事漆線雕工藝的女傳人,打破了傳統上傳男不傳女的門規。作為一項家族技藝,第十三代傳承人中還出現了唯一的外姓傳人。如今,這兩個人都已經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蔡氏漆線雕項目傳承人。曾經放棄漆線雕而又重拾祖業的蔡水況大兒子如今也成為了市級傳承人。蔡水況還給大兒子的兒子取名叫蔡藝弘,寓意將藝術弘揚光大。(記者 馬躍華 通訊員 黃念旭)
作者:馬躍華 黃念旭來源光明日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