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7月,北京798藝術區(qū)的UCCA前廳停著一輛“卡車”,通體由樹脂塑成的白骨組成,活像一頭巨獸的殘骸,又讓人想到印度著名的“大篷車”。白骨大篷車牽引著身后的展覽“印度公路”,呈現(xiàn)27位印度藝術家的裝置、雕塑、油畫、攝影、多媒體等當代藝術作品。UCCA館長田霏宇(微博)宣稱,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印度當代藝術展。
就在2012年6月24日,國際巡回展覽“印度公路”在798藝術區(qū)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微博)正式開幕,并持續(xù)到8月26日。在6月23日的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就曾有記者質疑尤倫斯是否將目光從中國當代藝術轉移到了印度當代藝術。其實,在去年年初尤倫斯說要退出中國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懷疑尤倫斯的收藏熱情是否轉向了東南亞藝術,不管答案如何,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東南亞藝術的市場行情究竟是怎樣的呢?又有哪些東南亞藝術家值得藏家關注呢?
東南亞藝術在拍賣市場中的表現(xiàn)
我們先來探究一下目前東南亞藝術在拍賣市場中的表現(xiàn)究竟如何。今春4月,在香港舉行的蘇富比(微博)2012春拍“現(xiàn)代與當代東南亞藝術拍賣專場”成績卓然,成交率達88%,并且70.4%的拍品都以超越最高估價成交,總成交額達9600萬港元/1230萬美元,成為香港蘇富比歷來成交額第二高之常設現(xiàn)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拍賣。并且,此拍賣專場刷新了多項藝術家作品個人拍賣紀錄,包括印度尼西亞“萬隆畫派”畫家哈默德·沙達理及布特·莫克塔爾、越南藝術家黎譜、印度尼西亞畫家克里斯汀·艾珠,其中克里斯汀的作品《紅色天花板》以242萬港元的價格成交。
或許這樣的價格與中國的當代藝術家作品上千萬的成交價格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我們不得不注意的是在近幾年,東南亞藝術市場行情明顯處在上升的趨勢。2008年東南亞當代藝術價格平均上漲了5倍,2009年一些東南亞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價格以10倍以上的速度增長。那么,在東南亞國家中,有哪些藝術家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呢?
印尼藝術家米斯尼亞迪
在印度尼西亞藝術家中,無疑米斯尼亞迪是最為矚目的藝術家,戲劇性、挑釁感、黑色幽默和精彩話語是米氏作品顯著的特征。香港佳士得08秋季拍賣“東南亞現(xiàn)代及當代藝術”夜場中表現(xiàn)突出。在本場成交價前十位里面有四幅作品都來自米斯尼亞迪之手。其中作品《馬拉松》成交價遠遠超出最高估價160萬港幣,以206萬港幣成交,成為本場最高。同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米氏作品《班圖爾人(最終回)》以逾780萬港元成交,刷新當代東南亞藝術世界拍賣紀錄及畫家個人世界拍賣紀錄。在去年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中,米氏早期代表作《爭戰(zhàn)之神》以230萬港元順利易主。
而在今春香港蘇富比春拍中,雖然僅有一幅米氏作品《快餐》上拍,但成交價仍超過百萬港元。佳士得專家共若靈回顧:“幾年前米氏作品第一次進入香港拍場,當時的估價只有4000美元,但一登場即有兩三萬美元的價位。之后,他的作品價格水漲船高,現(xiàn)在,最高價為已經達到100萬美元。”
另外,印尼畫家魯?shù)?middot;曼度凡尼、蘇普塔拉、尤尼扎、哈默德·沙達理、克里斯汀·艾珠、布特·莫克塔爾、森蘇·阿里凡等人也值得藏家關注。
而可以與米斯尼亞迪相提并論的東南亞藝術家則是菲律賓藝術家朗奴·溫杜拿,其作品《灰色地帶》在蘇富比2011年春拍中,成交記錄已經超過100萬美元,更刷新了當代東南亞藝術品之世界拍賣紀錄及畫家個人世界拍賣紀錄。此幅作品擁有152×396cm的巨型尺幅,充斥著高度寫實主義,卻同時布滿涂鴉,就“何謂藝術“這一觀點挑戰(zhàn)觀者的思維。
溫杜拿一直延續(xù)其獨特的畫風,把表情呆板的動畫角色與超現(xiàn)實人物在畫布上混成一體,他把藝術家的非凡繪畫技巧極具爆發(fā)性的將視覺美學推向了另一高峰。在同一畫面中,超現(xiàn)實的類人類、色彩絢爛的漫畫圖像,在灰暗背景之襯托下互相糾纏,創(chuàng)造出一個虛幻與現(xiàn)實共冶一爐的異境。觀者可以各自的經驗與想象,建構出屬于自己的現(xiàn)實與精神歸宿。
菲律賓另外一位藝術家杰拉丁·哈維爾的作品也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不可小覷。
越南藝術家黎譜
與印尼和菲律賓國家相比,越南藝術家的作品似乎難以媲美。越南的老畫家市場表現(xiàn)平穩(wěn),但可以推出的作品越來越少,四五十歲的中年藝術家作品政治色彩濃烈,年輕藝術家仍在藝術積累時期,似乎有一種“青黃不接”的感覺。
其實在去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已經有越南藝術家在藝術品市場中嶄露頭角。當時,越南藝術家黎譜曾有14幅作品上拍。并且在2012香港蘇富比春拍中,越南藝術家黎譜(Le Pho)的作品《紫色帷幔》以290萬港元(37萬美元)刷新了越南畫作最高拍賣紀錄及畫家個人作品拍賣紀錄。在此次拍賣會中,黎譜共有12幅作品上拍(9幅作品成交)。
除此之外,印度、泰國、馬來西亞也是東南亞有市場潛力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人口較多,藝術家人數(shù)也多,產生優(yōu)秀藝術家的比例就高,像印度藝術家蘇伯德·古普塔、泰國當代藝術家查蔡·裴皮亞、馬來西亞抽象藝術大師Yusuf Ghani等等。
東南亞藝術特色及形成的原因
東南亞國家的藝術形式,與我們平日里熟知的單純的中式或西式有所不同。背靠赤道的熱帶亞熱帶地理風貌造就了藝術家奔放、絢麗的色彩形式,粗獷狂野的筆法運用勾勒出了東南亞各國的熱辣風情。東南亞也不乏一些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創(chuàng)意盎然的立體裝置藝術、攝影及新媒體作品,這是東南亞藝術家跨媒體創(chuàng)作天分的集中體現(xiàn),比如尤倫斯當代藝術中的“印度公路”展覽。
東南亞有著傳統(tǒng)文化保留良好的小鎮(zhèn)或島嶼,而置身于這種本土文化氣氛濃厚、商業(yè)氣息相對淡薄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對藝術有著更為本真的思考,讓東南亞的當代藝術透著獨特且純正的味道。同時,東南亞也是亞洲拍賣場上極具吸引力的新興收藏領域,當代藝術這一板塊尤為突出,因此我們期待在這塊極具潛力的土地上能挖掘出更多的藝術價值,并期待它成為一個越來越活躍的藝術領地。
由于多數(shù)東南亞國家都曾有過被西方國家殖民的歷史,其文化藝術中無疑滲透了不少西方精神,很多人到西方國家學習并受到其影響,最后形成了嫁接后的藝術風格。加上國家間的不同民族與宗教信仰極其多元復雜,藝術創(chuàng)作自然會迥異于東方與西方,形成自成一派的藝術風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