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敏求精舍”老成逐漸凋零
95年5月,香港有兩位著名收藏家先后病逝,一位是“暫得居”主人胡惠春先生,另一位是茶具博物館創辦者羅桂祥博士,享年均為80余歲,他們兩位,都曾擔任過香港著名收藏團體“敏求精舍”的主席。
胡惠春,英文譯名J.M.HU,在國際中國藝術品收藏界極負盛名。胡惠春家族發跡于民國初年的上海,1945年,他曾擔任故宮(微博)博物院陶瓷專門委員;50年,任上海文管會委員,以后便由上海轉到香港來發展。60年代,“敏求精舍”成立時,胡氏是最重要的發起人,以后并擔任主席職位長達8屆之久,他和另一位也已過逝的著名藏家仇焱之,均為連接上海與香港二處收藏重鎮更替的關鍵人物。
民國時代,上海是中國藝術品主要的收藏重鎮,當時名收藏家有吳湖帆、龐元濟、張珩、朱靖侯、錢鏡塘,這些收藏家因沒有能離開大陸,當鐵幕大門一關,只有透過香港熟人把收藏一一拿出來賣,而香港便成了中國藝術品收藏界另一個據點,以致借著上海和香港的關系,胡惠春、仇焱之這些人幾乎影響了近40年的香港藝術收藏走向,不過,胡氏逝世后,香港延續民國初年來的上海收藏余風,從此劃下句點。
另一位“敏求精舍”重要成員羅桂祥也已病逝。羅桂祥,原籍潮州,曾任2屆“敏求精舍”主席,以經營“維他奶”飲料起家,70年代,蘇富比(微博)登陸香港時,羅氏已是重要買家,其收藏除捐給香港茶具博物館的宜興古壸外,還擁有一些精彩瓷器,如英國大衛德爵士舊藏的一件清雍正斗彩松竹梅紋酒壸,和一套完整的清康熙五彩十二月令花神杯。在陶瓷收藏中,羅氏對中國歷代茶具情有獨鐘,自60年代起便開始收藏茶具,他所捐贈給香港茶具博物館所展示的宜興紫砂壸,可說是此類專題最完整的,羅氏逝世,為香港留下重要的文化財。
“敏求精舍”成員,除胡惠春、羅桂祥2位主干外,還有收藏明式家具聞名的葉義;收藏古書畫的黃保曦,不過這2位也早已逝世;現還健在的成員有經營利榮酒店,號的廣東人利榮森;來自上海,做暖水壸的范甲;以收藏鼻煙壺為主的皮膚科名醫鄧仲安;后人葉承耀,不過,這些藏家都已上了年齡,有許多人早已不再買東西了。
“求知雅集”起于80年代初,1981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過收藏展,成員相對于“敏求精舍”要來得年輕。
1979年12月,香港又新組了一個收藏團體,名叫“求知雅集”,成員有已逝瓷器收藏家葛士翹、與大千先生熟識的燕笙波、也是“敏求精舍”成員羅桂祥。至于目前還健在的有,收藏書畫、瓷器著名的楊永德、常活躍于拍賣場的名骨董商張宗憲、瓷器收藏家曲桂流、收藏書畫的梁義、收藏照像機的陳烘;而“敏求精舍”的鄧仲安則擔任該組織的副會長。1981年底,“求知雅集”成員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一個收藏展,內容包羅萬象,打破了所有人對香港收藏家的認知。
“求知雅集”和“敏求精舍”的不同,在于它成員相對年輕。“敏求”成員,大部份都是從大陸轉來的藏家,在大陸時期便已開始收藏,基本上,延續著大陸收藏的古風,尤其是上海余風在香港揮之不去;而“求知”則可以說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收藏組織,它的成員來自于各個階層,有企業家、有醫生、有地產投資者。另外,與“敏求”收藏風格比較,“求知”對于成員收藏的定義也較廣,如梁義的照像機、楊永德的近代畫收藏( 齊白石專題收藏)都是過去“敏求”成員中所沒有的專題。以致有人形容“求知”才是真正具備香港風格的收藏家團體,因為他們活潑、有彈性的收藏嗜好,像極了香港人。
不管是“敏求”,還是“求知”都面臨后繼乏力的疲態
從60年代便有組織的“敏求精舍”,成員對于收藏經營3、40年后,已露出后繼乏力的疲態,成員除不買進東西外,也已相繼賣出藏品。
以胡惠春而言,他的藏品,在1985年6月便交給蘇富比,在紐約舉辦專題拍賣,該場拍賣共計79件明清瓷器,其中1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罐(原藏1對,這次拍賣只拿出1件)以110萬美金落槌,創下當時中國瓷器拍賣最高價的記錄;事隔7年,胡氏再將余下另一件藏品再交蘇富比拍賣,結果拍到260萬美金,再創中國瓷器的高價。胡氏除透過拍賣賣出藏品外,1989年更將101件自晉迄清的歷代瓷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并為其出版專書,胡氏以“暫得樓”為堂號,最后真實踐了“暫時擁有”收藏最高的真諦。1984年11月,就在另一位“敏求”會員葉義醫生去世后的不久,蘇富比也在香港舉辦他的藏品拍賣,這些藏品包括早期明朝瓷器、青銅器、竹雕、犀角,其中還有1件宋朝畫冊,這件宋朝畫冊,最后被被臺灣收藏家、也是“清翫雅集”首屆會長蔡一鳴買走。藝術收藏就是這樣,所謂“物換星移”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上海、香港、臺灣 收藏重鎮的更替代表著時代的變動
香港“敏求精舍”能夠成形,并在60、70年代茁壯,除有上海藏家的來港外,能量的聚集多少還是來自于香港蓬勃的經濟力,不過,就在80年代末期,香港藏家受制于97大限,不敢大肆收藏、除了變得謹慎外,藏家紛紛老化、逝世也是個問題,總之香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不太買東西了,以致對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實力,便被臺灣所取代。
80年代,臺灣藏家開始在香港、紐約、甚至中國大陸大量買進中國文物,其中,最有名的便屬于鴻禧、永大兩個財團,鴻禧目前已有“鴻禧美術館”;而永大也打算在完成收藏后,開始建館,新興的臺灣藏家實力,頗令中國文物收藏界為之一驚。
而臺灣除這2個財團外,擁有多家財團負責人背景、仿“敏求精舍”所組織的新收藏團體“清翫雅集”,在籌組4年后,也將于今天假歷史博物館舉辦成員收藏,這個展相對于1990年香港“敏求精舍”為慶祝成立三十周年所舉辦的藏品展,不由得令人有些想法。90年那次展覽,多少顯露出“敏求”日薄西山疲態;而“清翫”這次在臺北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光看會員都還是4、50歲、收藏正處高度興趣狀態、展出藏品又件件精彩,便知道中國文物收藏重鎮又有了更異,臺北無疑成了這一波更異的新據點。
從上海、香港、到臺北,沒有想到在本世紀末,中國文物的收藏居然輪到臺北當道,這或許是當初浸淫文物收藏的人所料想不到的。
天民樓陶瓷收藏,是香港葛士翹先生幾十年心血的結晶。主要收藏明清官窯瓷器,青花瓷器又是收藏的重點。
天民樓收藏典型元青花器達二十件以上,這是世界范圍內,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其中不乏佳器,如帶蓋纏枝牡丹紋梅瓶,玉壺春瓶,青花花卉紋雙耳三足爐、青花纏枝花卉紋荷葉小蓋罐,青花匝等。天民樓收藏的永、宣青花精品,其質量之精和數量之多、都是十分驚人的。天民樓所藏成化藏文杯和弘治雙龍戲珠盤,都是這時期的典型器。天民樓所藏正德、嘉靖、隆慶、萬歷青花瓷,數量眾多,精品倍見。其中以嘉靖青花嬰戲紋蓋罐;嘉靖青花福壽康寧紋大碗;萬歷青花梵文蓮瓣形盤特別值得注意。
臺灣最大的收藏團體“清翫雅集”,1995年8月5日在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會員展,這是應大陸故宮博物院官方邀請前的在臺展出,由于該團體從未對外發表過他們的收藏,以致該展吸引了許多關心中國文物收藏的人士前往觀看,可說是臺灣收藏界的大事。
“清翫雅集”藏品雖然曝光,但成員依舊神秘。
說到“清翫雅集”的成員,的確讓人嚇一跳,因為他們個個有來頭,不是總裁,就是董事長,在臺灣工商企業界影響力非凡。這些平時互不相讓、為了生意各自奮力的企業家,如果不是為了“收藏”這2字,還真難得大家碰在一起。
最早,也就是4年前,從“寒舍”出來打天下的徐政夫,在建國南路旁成立了“文物藝術研究室”,結交了一群收藏家朋友,這些收藏家大部份都已略有收藏,且對文物知識求知若渴,于是早年從事教育工作的徐政夫認為,與其單打獨孤收藏,不如大家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于是便有籌組收藏家聯誼會的想法。這個想法經與當時中華文物協會理事長蔡一鳴討論過后得到支持,于是便有籌組一個臺灣收藏組織的發起。
前中華文物協會會長蔡一鳴,成了“清翫雅集”的首任會長。蔡一鳴,在臺灣的收藏界是屬第一代的藏家,在70年代便投入了藝術收藏行列,與收藏前輩張添根、張允中等人,同時當年“九雅堂”創辦人,由于他常來往于香港,以致便對香港著名的收藏組織“敏求精舍”有所了解。
“敏求精舍”成立于60年代,主要成員由大陸撤退到香港的上海收藏所組成,主要成員有胡惠春、羅桂祥等人,這些人承繼著上海收藏遺風,在香港有組織的活動,對香港中國文物收藏風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敏求精舍”真的凝聚了收藏家群,以致蔡一鳴看到了該團體的發展,便和徐政夫建立默契的朝“敏求”模式走。
“敏求精舍”之所以從60年代相傳至今,主要堅持有三:一、入會門檻高;二、成員在精、不在多;三、純粹是為收藏而組織的雅集。有了這三個“敏求”模式的堅持后,在收藏前輩蔡一鳴的登高一呼,徐政夫人脈串聯下,立即得到馥記建設陳啟斌、“寒舍”蔡辰洋的支持,在民國81年9月9日,正式假來來飯店翠園舉辦會員大會,于是“清翫雅集”正式成型。
成立之初,為號召收藏家參與,在名單上,曾經列入蔡辰男、徐展堂2位國際知名的大收藏家,但后來該會對外宣布,這只是該會起草組織的仿真名單,這2位收藏家并不是“清翫”的成員。
“清玩”成員有22位,以中國書畫、瓷器為主
蔡一鳴理所當然的成了第一、二屆的會長(“清翫會長”2年一任)、徐政夫則成了執行長,初期成員有馥記建設負責人陳啟斌、工礦、正道常務董事石重磊、元大集團總裁馬志玲、皇龍集團負責人黃任中、臺鳳集團總裁黃宗宏、臺鈴投資負責人黃政旺、建國建設陳啟德、震旦行董事長陳永泰、飛瑞電子陳榮祥、寒舍負責人蔡辰洋、國穎企業陳國和、中國信托總經理駱錦明、旭麗集團董事長宋礦滿、鴻禧集團董事長張益周、聯華電子負責人曹興誠和具實力的收藏家周義雄和賴明輝,除此,很少參加外頭聚會、已逝的日盛證券總裁陳士元也曾是該會創始會員,由于成員的實力相當堅強,難怪有文物業者說,他們的購買力等于半個臺灣市場。
2年一任的會長,到了去年,正式交到陳啟斌手上,而副會長則由馬志玲擔任,隨著會長的改組,“寄暢園”負責人張允中、從事電子業的林木河也成了新增會員。“清翫”對于新增會員要求嚴格,每年不得超過2位,且需經過所有會員同意,而這2位新進會員,一是老收藏家,論資歷都在會員之上,是收藏界的前輩;而林木河在骨董家具、雜項的收藏更不遺余力,正屬沖刺階段,2位新增會員的加入又為“清翫”增添了不少實力。
雖然從“清翫”名單看來,成員喜好多元,有書畫、瓷器、古玉,甚至臺灣前輩藝術家作品、西洋大師作品都有。但以這次歷史博物館的展出,可知“清翫”的真正實力,還是在中國藝術品上,其中,又以古書畫和瓷器最強。
這次“清翫”展出,中國古書畫類實力直逼故宮,讓國際收藏界對臺灣收藏家另眼相待。就以現任會長陳啟斌手上的東西來說,上自唐代,有陸柬之手卷、文征明、唐伯虎、沈周、仇英“明四大家”都有,古畫收藏已是國際知名人物。陳啟斌去年在臺北張學良,“定遠齋”拍賣會上,所得的手卷,可說是宋代謝元傳世的惟一孤本。再來是,建國建設陳啟德的收藏,陳啟德主攻明朝以前書畫,這幾年,2家國際拍賣公司在紐約的拍賣,有不少好作品便落入他的手中,不過,陳啟德這次卻保留了實力,沒有把上等的收藏拿出來。但是,蔡一鳴卻把他在1984年11月香港蘇富比所拍得的宋朝畫冊拿了出來,這本畫冊,曾是香港著名收藏家葉義的舊藏,上題的紈扇畫冊,共有十開冊,10年前,就花了他198萬港幣,此次也在展出之列。
至于瓷器,有了鴻禧為后盾,實力便不同凡響,尤其馬志玲這幾年大力投入瓷器收藏,在求精不求多的原則下,的確讓“清翫”瓷器收藏進入“質”的時代。
這次展出,他主要提供青花瓷器,上自元代、下自清代,不過以明“永樂、宣德、成化”三代為主力。如明永樂,便是一件看了會亮眼的瓷器,全美,無一可挑剔,瑩潔細致、青花描繪活潑、生動,是標準的明永樂“黑疵斑痕”青花瓷器。而明宣德部份,,這件直經有15公分,杯底有的宣德青花,杯邊有6只海獸在波濤中翻云覆雨好不生動。馬志玲收藏講求“全美”的品質,把國內瓷器收藏帶入更挑剔的品味。
“清翫雅集”的這次展出,共分書畫、瓷器、玉器。雜項。玉器部份由于這幾年大陸山土玉器比較多,而會員收藏大部又以古玉為主,為免赴北京展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古玉收藏家都保守以對。而雜項部份,質、量都有可觀,其中又以“寒舍”負責人蔡辰洋的以重金赴國際拍賣場買回的猴、馬十二生肖銅雕,最引人矚目,據說這2件銅雕曾是圓明園之物,在八國聯軍攻陷該園后,大肆掠奪,以致流散外國多年,蔡辰洋有幸在國際拍賣會看到此物,基于國寶回流意念,遂以重金將它拍回,永遠留在國內。來源:雅昌藝術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