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煒
最新消息: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作,元代大畫家朱玉的《揭缽圖卷》將登場今秋北京盈時拍賣!此消息旋出,立即在國內學術和收藏圈激起陣陣驚嘆。國內碩果僅存的老一輩鑒定大家目睹此卷后說,“《揭缽圖卷》的畫面是元代的翰墨妙本,自是十分珍貴”。更有業內專家指出,朱玉《揭缽圖卷》首次亮相拍場,必是處于調整期間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一大亮點,或將成為今年中國秋拍的重中之重。

眾所周知,以杰出的佛教題材繪畫而青史留名的元代大畫家朱玉其最著名作品即是《揭缽圖卷》。史籍中明確記載,朱玉《揭缽圖卷》真跡存世僅有兩本。著名的清代書畫類書《佩文齋書畫譜》卷八十六“元o朱玉《摹劫缽圖》”條中有明確記載:“《劫鉢圖》呉中有二本。此本為元朱君璧所摹,宣和秘藏跡。……若其筆力之精勁入神。則有顧馬湖(顧潛)、張銀臺(張寰)二跋,何容喋喋。”
朱玉《揭缽圖卷》一本早年流落海外由美國私人收藏家珍藏“即美本”,另一本為我國浙江省博物館(微博)收藏“即浙本”。《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中記錄了我國著名書畫專家黃涌泉先生的鑒定意見。黃涌泉說:“‘美本’可能是翁萬戈所藏,翁卷有文徵明跋,無文彭。”還說,“浙本”的題跋中顧潛、張寰的墨跡是描摹出來的,因此“美本”那件跋比此件“浙本”好。北京盈時今秋將拍賣的就是“美本”。

“美本”朱玉《揭缽圖卷》,紙本墨筆,畫心尺寸為112×27厘米,尺寸與“浙本”幾同,整個手卷的尺寸為560×27厘米。畫心的朱玉繪揭缽圖,構思巧妙,靜動結合,人物衣飾、旗鼓矛戟等各有肖似,且細入毫發。筆法精飭,神采飛動,當為元代工筆人物畫中的杰作。拖尾題跋共七段,全系明清至民國的中國文化名人,包括顧潛、文徽明、錢榖、黃姬水、張寰、袁克文(兩段)。
《揭缽圖》的作者為元代著名大畫家朱玉(1293―1365),字君壁,一作征士,均壁,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從永嘉王振鵬游,方不盈矩,曲盡其妙。而意度橫生,不束于繩墨。人言王君蓋不之過。嘗作《紫霧龍宮》、《翠蓬神闕》二圖,十年始就,人謂其妙入神品。元季海寇犯境,邑人棄家避難。玉獨抱二圖坐樓上。寇遙望城中虹氣貫月,蹤跡而至。疑有至寶,見二圖,大怒裂碎而去。楊鐵崖(維禎)名其樓曰“虹月樓”。內行修潔。淡于名利,年老猶壯。卒年七十三。又據“故朱征士墓志銘”:“永嘉王振鵬,在仁皇朝,以畍畫稱。旨拜官,顯榮。征士從之,游盡其伎,王君亟稱許之。至順庚午中,奉中宮教金圖藏經佛像。”據朱玉的墓志銘及《佩文齋書畫譜》中的記載,朱玉師從的是元代大畫家王振鵬,其畫名生前已經超過了其師王振鵬,而他是奉“中宮”(即皇后)的懿旨創作的佛教題材繪畫。
朱玉《揭缽圖》卷,描寫的是《寶積經》中鬼子母皈依佛的故事:鬼子母暴虐成性,生子一萬,殺人子女為食。如來佛祖遂將其幼子鎮于琉璃缽中,鬼子母率眾襖魔百十余揭缽救子未果。佛趺坐蓮臺,莊嚴自如,鬼子母最終發誓永不殺人,歸入佛門,鬼子得從缽中放出。該故事宣揚的是佛法無邊、回頭是岸、邪不勝正的道理。

朱玉《揭缽圖卷》歷來受到學術權威的高度珍視。1987年3月25日,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謝稚柳、劉九庵、楊仁愷、傅熹年、啟功諸先生鑒定了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浙本”,已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美本”朱玉《揭缽圖卷》原系民國四大公子之一、袁世凱次子袁克文的舊藏。在他的跋文中清楚地考證了朱玉《揭缽圖卷》的前世今生:《揭缽圖》本是北宋大畫家的李公麟的名作,為宋代宣和皇家秘藏,到了元代李公麟的原作歸宜興人吳大本收藏,再轉歸元代收藏家陸全卿收藏。之后,朱玉根據李公麟的名作臨摹了兩個本子。
朱玉的摹本到了清代,一歸收藏家畢澗飛珍藏。到了民國被一位姓蔡古玩商占有,準備賣到國外去,結果被袁克文買下了,再后來也流落去了美國(黃涌泉說可能是翁萬戈帶出國的),這就是“美本”的朱玉《揭缽圖卷》遞藏經過。

另一本朱玉《揭缽圖卷》一直留在國內。浙江博物館的檔案是這樣記載的:“《朱玉劫缽圖卷為朱氏家藏,流落吳城數年,好事者購而歸昆山蘭璧,正德年間為吳純甫所藏,嘉靖年間傳給純甫仲子虹橋君藏。清咸豐年間為陸氏收藏。”民國間依舊在陸家收藏。“1965年11月5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購會議決定,以五百元人民幣收購,后因陸傳纓、陸家俊叔侄發生糾紛,經杭州市有關司法部門調解,最后陸傳纓將此卷無代價捐獻給國家。參加這次收購會議的有:朱家濟、沙孟海、林清廉、黃涌泉。”這就是今天的“浙本”。
此次“美本”亮相北京盈時拍賣,是民間收藏的惟一的一本朱玉稀世珍寶,堪稱是這對雙胞胎百年離別后在故鄉的首次相逢,驗證了王世貞所記載吳中兩本的史實,可謂“歷經劫波兄弟在,始是國盛興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