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快報(微博)記者 區君君
“陶瓷易碎,再美也不能做大雕塑”,“我們要相信市民的素質,陶瓷也能經得起歲月洗禮的”……
近日,佛山市政府向藝術界拋出一個引子:希望打造一批既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國際藝術鑒賞水準的城市雕塑。提議引起了藝術界的廣泛關注——人們不禁聯想到“佛山陶瓷”,那個曾經引領佛山通向世界的珍貴藝術,如今能否成為城市雕塑的元素?進一步而言,咱們的陶瓷能否得到傳承,走出更大氣的境界,而非僅僅作為案頭上的小擺設?
爭議
陶瓷易碎能否成大雕塑?
陶瓷,多么精致的名字,在它身上曾掛著“石灣公仔”、“瓦脊公仔”等數不清的光環。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陶瓷雖美,但因其易碎等特點,而多成為擺放在案頭上的“小可愛”、“小點綴”,少有大塊頭的、具有標志性的成品。這何嘗不是一種浪費呢?
因此,當佛山提出要設計城市雕塑時,當地群眾、藝術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陶瓷”。“如果能趁這個契機,將陶瓷變身成大雕塑的元素之一,那將是一個極好的開端。”石灣陶塑領軍人物梅文鼎說。
提到陶瓷不抗摔、易風化等缺點,梅文鼎認為,大家不該小看國人的素質。“為什么一定要假設有人會破壞它呢?對于一件完美的藝術品,人人都會心生一種保護的欲望。”他說。
內涵
什么城雕最具佛山氣質?
當然,材質只是城雕的一個要素,關于它的造型、它所要表達的內涵,都是一個深刻的大命題。縱觀中國著名的城市,珠海情侶路上有“漁女”,深圳深南大道上有“開荒牛”,長沙橘子洲頭有青年毛澤東雕塑,這些都在歲月的洗禮下漸漸成為了所在城市的標志。那么,怎樣的城雕最代表咱們佛山的氣質呢?
在梅文鼎看來,城市雕塑不是放大的石灣公仔,城市雕塑需要融入城市的公共空間。不僅追求佛山陶藝的細膩、傳神,也得有表現城雕的大氣魄。
而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眼里,國內絕大多數城雕源于西方雕塑,只有“china”(陶瓷)才是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髓。“石灣陶塑是佛山文化的根,也是佛山極為寶貴的文化資源,佛山要做城雕,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重要的文化元素!”他的一席話,獲得諸多雕塑大家的認同。
據悉,城雕敲定后,將遴選一批作品落地佛山新城,擺放在佛山新城文化中心、河濱綠道等城市公共空間,條件具備后還將成立雕塑藝術館。
相關鏈接
佛山城雕浮沉史
行走于佛山,你會發現,標志性的城雕真的少之又少。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局面?上世紀60年代的佛山老一輩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1985年,佛山決定在城門頭設立一座反映佛山三大支柱產業的大型城市雕塑,受到市民的非議和專家的批評,不到十年,在公眾的強烈反對下最終被拆。
城門頭事件讓佛山雕塑家們不敢在本土再提城雕,相反,佛山雕塑家在外省及佛山企業里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
直至上世紀90年代,佛山雕塑家們為祖廟路商業街上創作了八組古鎮情懷的銅雕。“這種雕塑融入了佛山民俗風情,讓人們找到了舊時的親切感,然而作為彰顯城市特質的城雕,它們顯然是蒼白的。”有專家如是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