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索蓉芝 實習生 劉古云)8月1日,在新疆烏魯木齊市新華南路的一間辦公室內,47歲的阿克拜爾·阿不力孜從架子上取下一架手風琴拉了起來,房間里回蕩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優美旋律。在他身后的架子上,放滿了各個年代的手風琴,這些都是他珍貴的收藏品,共有150架,產地除了中國,還有俄羅斯、波蘭、澳大利亞等。
“我打小聽著手風琴聲長大,對手風琴有一種說不出的情結。”阿克拜爾說,他老家在塔城,爺爺和父親各有一架手風琴,遇到村里有人辦喜事,爺爺和父親都要去拉上幾首曲子。12歲時,他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手風琴。
1993年,阿克拜爾從塔城來到烏市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朋友家見到了一架俄羅斯的手風琴,看到他喜歡,朋友就把琴賣給了他。從那時起,他開始收藏手風琴。
“你看,這架手風琴,是我托人從澳大利亞花了5萬多元買來的。手風琴的做工沒有用塑料,我查閱資料,這只手風琴至少有180年的歷史了。”阿克拜爾說著,從架子上拿下這架“老古董”即興拉了一段民歌,“它的音階很準呢。”
說起收藏手風琴背后的故事,阿克拜爾開玩笑說,“收藏手風琴差點讓我和老婆離婚”。“為了買琴,多少次他去別人家央求對方把琴賣給他,家里床上、柜子里全是他的手風琴。”阿克拜爾的妻子古麗娜孜說,2005年,阿克拜爾收藏了100多架手風琴,幾乎占滿了家里。迫不得已,她向阿克拜爾下“通牒”,讓他為手風琴再找個“家”。
可當時阿克拜爾沒條件安置這些琴,只好把大部分都賣了。“都好得很,個個都能拉出好音樂。”說到這兒,阿克拜爾一臉不舍與遺憾。4年前,他專門租了一間辦公室放置手風琴,至今已收藏了150架。深知丈夫的愛好,古麗娜孜帶著兩個女兒經常過來清潔手風琴上的塵土。
擱架上有兩架比較破舊的手風琴,是阿克拜爾已去世的父親和哥哥留下來的。“它們對于我來說最珍貴。”阿克拜爾說。而擱架的一角,還有我國生產年代較早的東方紅手風琴,他說,以前收藏的手風琴都是在做邊貿生意時托熟人從國外買回來,如今他學會了上網,經常和上海、北京等地收藏手風琴的愛好者一起交流收藏心得。
今年5月,阿克拜爾加入新疆烏魯木齊收藏家協會。“他是目前協會300多名會員里惟一收藏手風琴的會員。”該協會會長海陽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