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紫定葫蘆瓶
陳志鈞
宋代紫定瓷器,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身手不凡的制瓷工匠在釉漿中摻入一定比例的錳、銅或其他金屬的氧化物,燒制出偏紅紫色的紫定瓷器。定窯雖被后人歸類于民窯,但定窯的精品為選送皇家的貢瓷,成為御用瓷器。
這件北宋紫定葫蘆式執壺,高22厘米,口徑3.8厘米,足徑6.5厘米。葫蘆體下部碩大近似圓球體,通體施醬色釉底為露胎圈足,胎質粗糙,硬度高而堅實,灰黃色,以泥條墊燒。紫定是定窯系中的一種窯變釉,釉呈色各有差異。但可以用“醬釉”一詞來概括。紫定色相,雖然不是真正物理意義上的紫色,但瓷器冠以紫定之后,使人產生美妙的聯想。
中國唐代是一個對外開放的王朝,受波斯與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開始接受紫色文化。唐朝皇帝首先開始使用紫色,并壟斷了紫色,紫宸便是中國皇帝的代稱。有杜甫詩為證:“閭闔開黃道,衣冠拜紫宸。”紫電是祥瑞的光氣的代名詞。用紫禁比喻皇帝居住地和主持朝政的地方。皇帝詔書稱之為“紫泥詔”,皇帝的疆土稱之為“紫縣”等。
宋代是我國陶瓷史蓬勃發展的光輝時代,它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以五大名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境界。它的美學的深奧之處就是讓陶瓷的釉色來說話,用陶瓷色彩的絢麗與窯色變化帶來的自然之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寧靜之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