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加爾作品

夏加爾作品

夏加爾作品
夏加爾是上帝派到人間的小提琴手,一遍又一遍地拉著愛情的頌歌。在他的畫筆下,愛情正如春日花園里怒放的鮮花,呈現出種種動人的風姿。
愛上夏加爾
江美琪在歌中這樣唱道:“仰望星空,讓我想起Chagall 戀愛的人,總是浮在城市半空中,視若無睹的,忘情忘我緊緊眷戀著,連公雞都在溫柔歌頌……我們將在哪座城市相逢,小貓相作見證,趴在窗口,流星劃過我們就戀愛了……”
這首明朗的小情歌曾經因為夏加爾的作品在臺北展出而傳唱于每條大街小巷、市井弄堂。正如它的作詞人姚謙描寫的那樣,“公雞”和“小貓”見證了少女對愛情的憧憬與懵懂——那是夏加爾一生創作的精華——動物、美女與愛情。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也曾羨慕過夏加爾豐滿的想象力。“當夏加爾作畫時,我們不知道他究竟是睡著或醒著?然而我相信他的腦袋里一定住了個天使!”他用“詩人、筑夢者、異國的游魂”來形容這個生長在俄國的猶太男人,“公雞、山羊與新娘齊飛,再派一個拉小提琴的猶太人出來Ending。”
這樣的激賞以一種乖張、絢麗的筆觸鋪陳撩撥著詞人姚謙,即使是略顯荒誕的構圖仿佛也是與他靈魂深處渴望的呼應。這是著名詞人、音樂家、收藏家姚謙對夏加爾作品最高的致敬。“我在巴塞羅那美術館看過夏加爾的作品,叫做《生日》。在他28歲生日當天,未婚妻貝拉采摘著各式鮮花為他慶祝,驚喜的夏加爾揮筆描繪了飛天激吻的幸福。”
愛的源泉
馬克·夏加爾1887年7月7日出生于白俄羅斯西部的維捷布斯克(Vitebsk),這片地區是猶太人聚居地,從服飾、習俗到宗教信仰,一直保留著深厚的猶太文化傳統。這也成為夏加爾一生的底色。他的父親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曾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學問的拉比(猶太人中的一個特別階層,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征)。
因此,夏加爾16歲以前一直在猶太經學院中學習猶太經典。但是,他從小就對繪畫有特殊的興趣,并表現出敏銳的觀察力。當他母親注意到這一點后,就果斷地讓他去學畫。在學了幾個月后,他發現他的老師不如他畫得好,就離開家鄉到圣彼得堡去學習。后又去巴黎等地觀察,與同行交流,最后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他的畫主要是表現俄國猶太人的生活,他本人也一直與猶太文化和宗教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說:“如果我還是一個猶太人的話,那么我就決不會成為一個畫家,可能成為一個和今天的我完全不同的人……我在生活中的唯一要求不是努力接近倫勃朗、戈萊丁、丁托利克以及其他的世界藝術大師,而是努力接近我父輩和祖輩的精神”。
早年的猶太人習俗是他根深蒂固的想象之源,他的油畫色彩鮮艷,別具一格,常常把猶太民間傳說融入作品中,并從自然界天真樸實的形象中汲取素材。
愛的魔術師
在夏加爾的作品中,花朵、小木屋、小牛、燭臺和塞納河,全像是星座般與相擁的戀人回旋于畫中。夏加爾定居法國南部汶斯的圣保羅,這位名滿天下的老畫家,猶如滑稽地帶著柔和微笑的羊,向訪客說道:“我是魔術師。”然而,世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愛的魔術師,而且這種愛淵源自西歐情色、古老文明。
描繪戀人、訂婚、新婚者在戶外緊擁的陶醉光景,及手持酒杯、白紗曳地、相愛之人融合在開闊的宇宙大氣里和我們十分親近的夏加爾的世界,所呈現出來的表象意義,卻絕非渺小之物。更令人感動的《夜里》,相擁的男女頭上,原應有一個婚禮喜慶吊燭臺,但改成了不發光的一盞吊燈及暗夜天空中懸浮的一彎新月,背景是冰封的雪路、寂寥的市街。在垂落白色面紗的女子頭上,模糊勾勒著耶和華的手,而女子側臉點染著藍色氤氳,戀人身處室外,被界定在另一層次世界的意味就更明確了。
夏加爾總是在謳歌愛情。他是上帝派到人間的小提琴手,一遍又一遍地拉著愛情的頌歌。在他的畫筆下,愛情正如春日花園里怒放的鮮花,呈現出種種動人的風姿。他心愛的人兒,一會兒是藍色的,一會兒是綠色的,一會兒又是薔薇色的。被愛情滋潤的畫家,總忍不住在畫布上飛起來。
夏加爾一生都對他的妻子貝拉懷著無限的熱愛,在畫布上熱情洋溢地贊美著這個風情萬種的女人。從22歲與夏加爾相識,到57歲去世,美麗的貝拉總是牽著夏加爾的手,在天空和大地間飛翔。愛情讓這個天才飛越塵世的晦暗和沉重,進入到另一個姹紫嫣紅的世界。在那里,陽光灑滿每一個空隙,開花的樹散發出迷人的馨香,城市的上空,愛情在輕輕地歌唱,如天籟一般綿綿不絕。
夏加爾營造了一個使人眼睛濕潤的世界。這是一個安詳寧靜而又活躍絢爛的世界。在愛情中生長的天才,他所體味到的幸福是柔軟而充滿陽光的,你清楚地看見愛情在他的畫布上流淌、蔓延,最后淹沒了他。他在畫布后面知足地微笑著,用一種崇仰的眼神望著他心愛的妻子。
這個在溫暖的愛情中度過一生的大師,總是那么溫厚而充滿激情,帶著幾分童稚的天真。這一點不像畢加索。畢加索是愛情王國中的暴君,他以一種公牛般的蠻力摧毀了愛情和女人,所以在他的畫中你看不到幸福。而在夏加爾的畫筆下,愛情是單純而明亮的。看著他的畫,你會想:夏加爾真是一個有福的人。因為事實上,在溫暖的愛情中度過一生的天才是罕見的。
夏加爾說:“只要一打開窗,她就出現在這兒,帶來了碧空、愛情與鮮花。”每到結婚紀念日,夏加爾都要畫一幅貝拉像。這些繪畫成為夏加爾最動人的作品,似乎畫布都無法承載這種飄浮的快樂。夏加爾通過愛貝拉而去愛這個世界,貝拉就是他心靈中的那個聲音,就是他靈魂中的靈魂。他不能直接張望這個世界,他需要坐在屋頂或者透過貝拉的眼睛。以至于貝拉死后,夏加爾曾經有幾年時間痛苦得無法作畫。通往彼岸的橋梁斷裂了。他被孤單地留在此岸。當然,他一定比誰都明白:真正的愛情必然是要飛往彼岸的。
愛的守護神
很多人非常喜愛夏加爾的繪畫,因為他透過繪畫傳達了他的堅強信念——愛把世界連在一起。夏加爾對生命、藝術和愛的觀念十分感性,“愛就是全部,它是一切的開端!”他一再強調愛情、溫柔、痛苦和快樂的存在,否定現代藝術中單純的精神傾向。
他用自己對愛的詮釋消除了我們對于情感和直覺所報有的懷疑。除不斷地描繪鄉愁、宗教之外,他還擁有一個永恒不變的迷人主題,那就是愛情。從22歲時與貝拉相識,到57歲時貝拉去世,這位美麗而忠誠的愛人一直是夏加爾靈感的源泉。從22歲與夏加爾相識,到57歲去世,美麗的貝拉總是牽著夏加爾的手,在天空和大地間飛翔。愛情讓夏加爾飛越塵世的晦暗和沉重,進入到另一個姹紫嫣紅的世界。在那里,陽光灑滿每一個空隙,開花的樹散發出迷人的馨香,愛情在輕輕地歌唱,如天籟般綿綿不絕。
貝拉在1944年去世后,夏加爾對她的回憶往往以維捷布斯克為背景,變成反復采用的繪畫主題。在《在她身邊》(1945)中,她的形象是一個哭泣的妻子和夢幻的新娘,而在《洞房花燭》(1945)和《夜曲》(1947)中,她又是新娘了。
夏加爾一生都對貝拉懷有無限的熱愛,用畫筆熱情洋溢地贊美這個風情萬種的女人。貝拉去世后,夏加爾曾經有幾年痛苦得無法作畫。通往彼岸的橋梁斷裂了,他被孤單地留在此岸。
在溫暖的愛情中度過一生的夏加爾,總是那么溫厚而充滿激情,帶著幾分童稚的天真。畢加索是愛情王國中的暴君,他以一種公牛般的蠻力摧毀愛情和女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幸福。夏加爾營造的是一個使人眼睛濕潤的世界。
夏加爾說:“只要一打開窗,她就出現在這兒,帶來了碧空、愛情與鮮花。”每到結婚紀念日,夏加爾都要畫一幅貝拉像。這些繪畫成為夏加爾最動人的作品,似乎畫布都無法承載這種飄浮的快樂。他不能直接張望這個世界,他需要坐在屋頂或者透過貝拉的眼睛。
1985年3月28日,夏加爾在法國濱海阿爾卑斯圣保羅去世。留給世人的是他那充滿濃濃的鄉愁情結的繪畫作品:“即使來到巴黎,我的鞋上仍沾著俄羅斯的泥土;在迢迢千里外的異鄉,從我意識里伸出的那只腳使我仍然站在滋養過我的土地上,我不能也無法把俄羅斯的泥土從我的鞋上撣掉。”這就是夏加爾。
Tips:夏加爾大事記
1887年7月7日,夏加爾出生于俄羅斯西部一個猶太人大家庭。
1910年,到巴黎發展。曾在獨立沙龍展出作品,1914年在柏林舉辦個人展。他回家鄉探親訪友時,恰好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然后是布爾什維克革命。
1923年,返回巴黎。在巴黎開始從事版畫創作,為許多紀念版圖書制作了數百幅蝕刻畫。
1941年,他離開巴黎前往紐約,為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劇《火鳥》設計舞臺背景和服裝。
1948年,再度定居法國之后,他為耶路撒冷、巴黎和美國的一些公共建筑制作了不少彩畫玻璃窗和壁畫。
1949年起,他住在旺斯,拿出過去的草稿,開始創作一系列新的油畫
1985年3月28日,夏加爾在法國濱海阿爾卑斯圣保羅去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