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悲鴻《田橫五百士》
徐悲鴻一生致力于中國畫的改良,他創作了數千件中國畫、油畫和素描作品。無論是油畫、國畫還是素描,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在他的傳世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也是對我人生觸動最深的一件作品,就是大型現實主義題材油畫《田橫五百士》。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赴京求學,因家庭困難學習一年后就不得已輟學,家在千里之外的山東農村,但一事無成,怎有顏面回家鄉見父老啊?性格倔強的我決定留下來當“北漂”,繼續自己一直喜歡的書畫藝術。讀了十幾年書忽然之間無事可干,記得最初的日子我的心情一度到了崩潰的邊沿。我借住在北京海淀區城鄉接合部的圓明園畫家村,為了謀生,我從一個山東老鄉那里批發來舊雜志拿到附近的西苑小商品市場擺攤。這里可以說夏天里灑下過我的汗水,冬日里印下過我瑟瑟發抖的身影,每本雜志盈利三五角錢,就這樣饅頭就著咸菜勉強度日。但這渺茫的日子何時才是個盡頭呢?我經常望著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人群不知所措地坐在書攤旁發呆,心中也曾幾度產生過放棄對繪畫藝術追求的決心。記得是一個冬天的下午,天特別的冷,書攤根本沒有人光顧,我隨手撿起一本舊雜志翻看。這本雜志的封三印了一張人物眾多的大型油畫,這就是繪畫大師徐悲鴻的代表作——《田橫五百士》,頓時目光被畫面中那個身著紅袍,腰佩長劍、目光堅毅拱手做告別狀的漢子所吸引了。這還是我第一次欣賞這張油畫,雖然并不知道畫作要表達什么內容,但還是被畫面奇特的構圖和作者所營造的那種蕭穆莊嚴的氣氛所震撼了。于是我迅速閱讀該作品的介紹文字,原來此畫取材于《史記·田儋列傳》。相傳田橫是秦末齊國舊王族,繼田儋之后為齊王。劉邦消滅群雄后,田橫和他的五百壯士逃亡到一個海島上。劉邦聽說田橫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橫的罪,召他到首都長安受封。田橫為了保住島上眾人的性命,只答應帶兩個隨從來見劉邦,但在離京都長安三十里的地方拔劍自刎。島上的人聽說田橫死了,也都蹈海自盡。原文這樣記載:
……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商狀,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洛陽。未至三十里,至尸鄉廄置,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止留,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遂自剄……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則聞田橫死,亦皆自殺,于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
畫面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別的場面,著重刻畫了不屈的激情。田橫身著紅袍,挺胸昂首,面容肅穆地拱手向島上的壯士們告別,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閃著凝重、堅毅、自信和視死如歸的光芒。壯士中白發老者沉默低首,垂髫者掩面而泣,憂傷無限;遠處更多的勇士在表示憤怒和反對他的離去。一瘸腿老者,右手拄杖,左手微伸,嘴角囁嚅,眼神中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似再向田橫做最后的勸說。執劍的壯士,雙手似乎要將劍身攫折,無助和悲戚的目光射向畫面之外,他們仿佛已感覺到這已是最后的訣別。在田橫身側畫面的右下角,一個少婦和一個老嫗身擁著一個幼童昂首注視著田橫,欲哭無淚的目光傳遞出的哀婉和凄傷莫不使觀者為之動容。遠處天空湛藍,白云垂暮,近處大樹下的各等人物無不刻畫得形象鮮明性格飽滿,徐悲鴻那略顯憂郁的筆觸使整幅畫面呈現出了強烈的悲壯氣氛。
透過文字介紹我還了解到,年輕的徐悲鴻從宜興鄉下來到大上海學畫,他也遭受過許許多多的困難,但一路咬牙堅持,終于成為一代繪畫大師。這幅作品完成于1928-1930年間,是徐悲鴻剛從法國留學回來不久,當時正值中國國內政局動蕩,日寇的鐵蹄也開始踐踏東北三省。徐悲鴻意在通過田橫的故事,歌頌寧死不屈的民族氣概。這幅畫無形之中觸動了我,我忽然懂得了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個人,只要擁有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精神,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徐悲鴻和他的《田橫五百士》激勵我在藝術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那一段時間,我堅持白天邊擺書攤邊讀書,晚上回到圓明園畫家村便開始揮舞筆墨,在中國傳統書畫的海洋中徜徉,有那一縷縷墨香的陪伴,使我堅信一定有取得成功的那一天。
今天我的畫作在師友的關心和幫助下,漸漸有了自己的面目,有關美術史的專著《徐悲鴻與劉海粟》和文史類專著《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相繼得以出版。我知道這些“成績”的取得和在西苑的擺攤生涯不無關系,尤其是在我意志最為低沉的時候,徐悲鴻和他的杰作《田橫五百士》帶給了我心靈震撼,堅定了我從事藝術的方向和決心。使我明白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真實含義,教會了我堅強地面對苦難。誰都不愿經歷苦難,一旦經歷過,并以堅強為底線勇敢地走過來,苦難就會由折磨進而轉化為人生前進的動力,甚至是成功的秘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