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回調明顯

2012 年春,經濟運行水平下行,藝術市場回調。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不完全統計,截至6 月30 日,中國藝術品拍賣總額為281.60 億元,同比2011 年春下降了34.27%,環比去年秋下降34.22%。成交額的迅速滑落,一方面是受宏觀經濟中流動性資金緊縮的影響,藝術購買力下降,金融投資類資本停滯;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場對前期快速增長勢頭以及天價作品放大效應產生質疑,市場觀望情緒蔓延。( 圖B-3)
不少2011 年磨刀霍霍進入藝術拍賣市場的拍賣公司不見蹤影,2012 年春參拍的拍賣公司數量為224 家,環比2011 年秋減少了71 家;拍賣會的數量為296 場,比上季度減少113 場;專場數量比上季度減少了626 場,為1,083 場,專場劃分趨向專題性、學術化,拍賣公司對拍品的挖掘、研究與展覽越發用心,例如嘉德、保利、榮寶等公司推出的當代水墨拍賣,匡時推出的“過云樓藏書”拍賣,上海泓盛推出的“地書計劃”。在這些專場籌備過程中,拍賣行把學術、展覽、營銷等手段靈活運用并發揮得淋漓盡致。
09 年金融危機后連續數季的持續上漲,讓藝術市場引來廣泛關注,因此雖然進入2012 年春市場回調時期里賣家惜售、買家觀望,但拍賣行反而在征集力度和營銷手段上更加投入。除了在專場設置等方面絞盡腦汁,也試圖利用減少作品上拍量、提高拍品質量及開拓新品類等舉措應對調整期的市場,在這一時期加緊爭取優質客戶資源和鞏固市場地位。本季度,作品上拍數量為234,877 件,比去年春減少了16,093 件,而比去年秋拍減少了112,370 件;成交總量為112,991 件,比上季度減少了29,014 件,降幅為20.43%。但成交率比去年秋拍提高7%,為48%。(表B-1)可見,重質輕量的拍賣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拍賣行的這種調整順應了市場追求品質的需求,改變了以往以量取勝的拍品規模擴張方式。

本季度京津塘地區無論在專場場次、上拍數量、成交數量,還是成交總額上均比上季度呈現大幅下降。作品上拍量為117,057 件,比上季度減少63,439 件,占本季度總拍品的49.84%,作品成交量為59,178 件,成交總額為141.58 億元人民幣,占本季度總成交額的50.28%。由此可見,京津塘地區在中國藝術品拍賣中仍占優勢。本地區,中國書畫拍賣仍是主力品類,拍賣總額達86.54 億元人民幣,占本季度中國書畫總成交額的60.96%。但同時港澳臺和珠三角的書畫比重均有所上升,比上季度分別提高了3.85%和4.79%,分別為9.16%和10.08%,京津塘地區的書畫拍賣優勢進一步被減弱。(圖D-2)此外,為了進一步與港澳臺等地區爭奪市場資源、提高市場占有率,內地拍賣行紛紛籌謀進軍香港,中國嘉德已經正式對外公布進軍香港,成立香港嘉德。
長三角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逆勢上揚


而港澳臺地區在上拍數量、成交數量減少的情況下,拍賣總額比上季度增加了2.73億元,為71.36 億元。作為該地區的拍賣優勢項目的瓷器雜項也呈現出大幅地提升,成交總額為33.63 億元,比上季度增加了19.66 億元,增幅高達140.80%,香港蘇富比上拍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以1.69 億元的高價位居本季度瓷雜拍賣首列。而盡管近幾年京津塘地區在瓷雜方面展開與港澳臺地區的競爭,但見效不明顯。(圖D-3)長三角地區值得關注的是,本季度,該地區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在上拍量和成交量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成交總額反而比上季度增加了1.95 億元,為4.46 億元人民幣,長三角地區油畫及當代藝術的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近幾年上海地區新成立的幾家拍賣行發展穩定,逐漸建立自己的市場地位。(圖D-4)
市場格局發生微妙變化
經過2012 年春拍市場的調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中,拍賣格局發生一定的變化。北京保利、香港佳士得、中國嘉德、香港蘇富比四大金剛雖然仍引領市場風潮,但受經濟和市場大環境的影響,其春季大拍總額比2011 年春秋拍都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四大拍賣行成交總額為94.27 億元,比11 年春秋大拍分別減少了80.13 億元和44.75 億元人民幣,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為中國嘉德,同比去年春季下降59.77%,環比去年秋拍下降46.25%;再者為北京保利,其分別比去年春秋拍下降了50.51% 和38.65%。
除第一梯隊拍賣行格局微調之外,第二梯隊的拍賣行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北京匡時憑借其對拍賣品類的開拓和市場的營銷等策略,仍以12.65億元的春拍總額位居第五。紐約蘇富比和紐約佳士得因增加包括中國書畫在內的中國藝術品,在中國藝術品成交排行調查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分別以3.52 億元和2.52 億元人民幣的成交總額排名第11 和16 名。此外,榜單中也列有部分爭議比較大的拍賣行,包括因徐悲鴻的《九方皋》事件而備受質疑的上海寶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