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鵬 真假美猴王 彩色照片
早在藝術收藏集《FOKUS ASIA》未出版之前,藝術界還很少有人知道Heiner Wemhoener這個名字,即便是在遙遠的德國。但作為一家在德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家族企業的擁有者——溫康納機械制造有限公司(Wemhoener Surface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他卻鼎鼎有名。一時間,隨著這本收藏集的問世,Heiner Wemhoener也自然“暴露”在公眾的視線里。
《FOKUS ASIA》是Heiner Wemhoener 于2011年針對他的亞洲藝術藏品所出版的收藏集,尤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岳敏君、楊福東、石心寧、遲鵬等中國知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盡在其內。

楊福東 “斷橋無雪” 彩色照片
我不在乎作品是否寫進美術史
說到收藏藝術的緣由,對于初次購買藝術品的那段經歷他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一次在和朋友去意大利游玩期間,他在一家佛羅倫薩人開的小畫框商店里看中了一件藝術家Giulio Cesetti的作品,竟愛不釋手,于是在對這位藝術家沒有任何了解的情況下買下了屬于他日后的這第一件藏品,他說他當時沒有多想什么,就是出于心底里的喜歡。在隨后的十幾年里,他便開始定期有意識地參加一些展覽和藝博會,第一次參加的藝術博覽會是意大利博洛尼亞的“Arte Fiera”,在那里Heiner Wemhoener遇見了科隆畫商和藏家Lutz Teutloff,直至今日二人仍保持著緊密的藝術交流和往來。
身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會不會對藝術品的投資價值也會格外關注?Heiner Wemhoener解釋說:“老實講,我對專家們搞的藝術排名和估值并沒有多大興趣,也知之甚少,我只對我喜歡和承擔得起的藝術品感興趣,購買藝術品完全出自個人直覺。至于作品是不是寫進了美術史,我并不介意。藝術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變得更加寬容和淡定。藝術投資于我而言,無足輕重。也許很多專家看了我的收藏,會指著這件或那件評頭論足,但我只是把收藏當作是一個過程,并樂在其中。”

張大力 對話和拆遷 彩色照片
2005年首次觸電中國當代藝術
剛開始收藏藝術的時候,Heiner Wemhoener并沒有刻意劃分側重點,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也源于偶然。2005年他為在中國建立子公司來到中國,子公司恰好就設在距離上海160公里的常州。也就是在那時,他剛剛從香港的Schoeni畫廊購得岳敏君的兩幅作品——岳敏君當時并不為人熟知,也就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還未刊登其作品在封面之前的事。Heiner Wemhoener回憶道:“偶然的機會我在上海結識了著名的香格納畫廊老板Lorenz Helbling,通過他的介紹我發現了楊福東這位藝術家,Lorenz Helbling還向我展示了楊福東的影像裝置《斷橋無雪》(《No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那是我今天都喜歡的一種影像風格,這幅作品也是我最喜愛的藝術作品之一。
從80年代開始,無論是藝術批評,抑或審美形式,中國當代藝術業已出現了向西方模式演變的趨勢,波譜藝術形式漸盛行。中國的80年代像極了西方的60年代,所以當Heiner Wemhoener看到石心寧、魏光慶等波普藝術家的作品時,仿佛自己又回到了自由、開放、平等以及搖滾樂盛行的瘋狂年代——60年代!如果早知道自己會收藏藝術,當年真應該買下Robert Rauschenberg的作品,他不無感慨。
即便是淺唱低吟,藝術終會飛過一個時代的天空,也許只是或早或晚。千帆盡過,才知地域和種族的隔絕竟如此微不足道。那一刻的似曾相識,誰又會舍得淡然轉身?哦,原來我也曾有過一雙翱翔的翅膀......

MARTa Musem 外觀圖
MARTa博物館,險些成為家具博物館
Heiner Wemhoener的家族企業位于德國的黑爾福德市(Herford),1996年他就萌生了籌建一座博物館的想法,只不過那時的初衷是叫“家具之屋”博物館(Haus des Moebel),一個側重于家具和家居展示的博物館。黑爾福德這個城市(Herford)從20世紀初便漸漸發展成為家具和服裝生產的工業區,直至今天,全德國20%的家具和60%的廚房設備均出自這里,所以建立一個家具博物館也是情理之中,更何況Heiner Wemhoener的家族企業就是從事林業、木材處理業機械設備的制造企業。
初建之時,他聘請了著名的國際策展人Jan Hoet 作為博物館的負責人,知名設計師Frank O. Gehry 作為博物館的總設計師,一時間這個只有6萬人口的寧靜小城立刻轟動了德國,乃至國際。說起Jan Hoet,Heiner Wemhoener坦言這個人對自己的藝術影響非常大:“毫無疑問,無論是作為第九屆卡塞爾文獻展的策展人,還是阿姆斯特丹著名的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負責人,Jan Hoet絕對是藝術界的泰斗級人物,從博物館籌建之初,我們經過無數次的討論,從如何設計博物館的內容安排,到展覽規劃,是他把我和藝術進一步拉近,直至最終把美術館定位在當代藝術和設計藝術范疇,在2005年的3月,MARTa博物館終于迎來了它的開館。是Jan Hoet書寫了今天這個MARTa博物館的初建史,我非??粗厮?rdquo;
在我看來,Heiner Wemhoener就是一個被藝術額外甄選的傳奇,命運讓你選擇的時候,即使你有意避繞它,但轉來轉去,最終還是會回到那個起初,不是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