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海外回流的藝術品春風得意,頗受藏家喜歡,各大拍賣公司紛紛推出海外回流藝術品專場,甚至有買家認為“回流藏品就是好東西”。如今各大拍賣行也前所未有地把回流藝術品作為“主攻”的拍品征集對象,海外市場成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蓄水池”。于是,在國內精品日漸稀少的狀況下,不少收藏家眼視線瞄準了那些“海外精品”。
主動出擊淘“一手貨”
在各大拍賣行忙于把拍品由外往內“引”的時候,不甘心“守株待兔”的買家們也悄然化被動為主動,出擊海外市場。
"回流"藝術品已是市場主流,行家與其在國內買"二手貨",不如去國外買"一手貨"。資深藏家陳連勇如今已經“練”成海外“淘貨”的高手。剛剛才從歐洲大拍歸來的他表示,幾場大拍上,買家中至少有70%至80%是中國人,而且場場可見新面孔。雖然鼓勵行家“走出去”,他還是反復強調要做足“功課”再出發。
“盡管到海外競拍非常辛苦,但是都值得,原因就是到海外競拍可以獲得更高的"附加值"。”一位收藏家說。原來,國外的大型拍賣行拍賣過程中,經常會組織買家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有時極少示于人前的庫房也可能獲準額外開放。
另外,拍賣期間,當地的行家也會組織展銷活動,每年的專題各不相同,對于買家或行家都是很好的提高機會。
從學看拍賣圖錄開始
不過,到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國度去參加藝術品競拍活動,涉及的金額可能動輒以十萬或百萬元計,很多買家心里并沒有底。但不少資深海外淘寶人卻認為只要了解國外拍賣行的拍賣流程,事情比想象的簡單。
新手上路該怎么做?專家建議收藏者要從學看拍賣圖錄開始。國外主要拍賣行一般在拍賣會前兩三周寄發圖錄,買家要仔細閱讀,尤其是正文說明描述下方的注腳,說明該件拍品的收藏經過,有的甚至是這件拍品在各大博物館展覽和出版的記錄。了解到自己感興趣的拍品后,買家要在網絡上看圖錄,并了解拍品的狀態報告。“這些拍賣行的工作人員,比我們有更充裕的時間去接觸和了解拍品,看狀態更仔細,所以買家要重視他們提供的狀態報告。”
“照片和實物有很大差別,尺寸不同,釉光、畫工也可能有出入,一定要以實物的情況進行判斷。”陳連勇強調,看中拍品后,買家一定要現場參加拍賣預展,一睹拍品真容。不過,國外拍賣會的預展場地通常很小,工作人員也遠比內地拍賣行的少,買家必須自己取放拍品。
除了付清拍品競拍款項外,買家同樣需要向拍賣行支付傭金。據了解,不少歐美國家與中國香港一樣,采取“分段收費”方式,即假設買家購買了一件1000萬元的拍品,前40萬元按25%比例收取傭金,40萬元~800萬元的部分收取20%的傭金,800萬元以上收取12%的傭金。
當心“土鱉”充“海歸”
除了一批主動出擊海外的藏家,更多的收藏者會參加各類“海外回流”專場拍賣會,在其中淘得心儀的“海外精品”。對此,收藏界人士提醒,海歸藝術品未必都是“高富帥”,不能簡單地將回流“海歸”跟“珍品、精品”畫等號,而且,甚至有人專門到海外收購廢棄的木盒,用來包裝國內與之相吻合的文物,以“土鱉”充“海歸”。對此,投資者不能不小心為妙。 事實上,并非所有回流的作品都值得收藏。有收藏者透露,近期有造假者以回流名義,仿了一些近代名家作品,以每次少量出現的方式偷偷在市場中出貨。另外,除了新仿的贗品,不少以前買錯的書畫也同時流入市場。有收藏行家甚至發現,不少拍賣行的海外回流書畫專場中,水平較低的作品并不少。因此,建議收藏者對回流的藝術品要區別對待,并以畫的質量為重。
“回流藏品可能存在性價比較高的東西,有一定市場空間,當然受到拍賣行的追捧。”拍賣業相關人員說,一些臺灣地區、日本回流的藏品,價格很可能只是大陸的1/2~2/3,但是拍賣行一般不會強調藏品是從世界哪個角落帶回來的,更多的還是看品質。
至于收藏者,也一樣的,選擇回流藏品時還是要以藏品本身的價值為標準。業內人士表示,不論是親自到境外淘寶,還是參加境內外的拍賣會,藏家的眼力都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回流藏品。 (綜合)
1.了解回流書畫當時的購買途徑。從藝術家手中、知名畫廊和文物店購得的書畫較為可信,而藏友之間的交易相對更需謹慎。
2.無論什么途徑,都要以畫為本,根據作品的年代、風格等來鑒定,而不要因為來源可信就掉以輕心。
3.真品也要衡量其藝術價格。收藏者的水平決定了其藏品的水平,早年不少初級收藏者以低價批量購買普通收藏品,至今價格不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