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面世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面世

發布會現場
中國印刷史上、出版史上赫赫有名的“內聚珍”——《欽定武英殿聚珍版書》在時隔200多年后“重見天日”。在近日召開的出版座談會上,由故宮(微博)出版社、三希堂藏書歷時兩年精心打造的《欽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甫一面世,便好評如潮,眾多頂級古籍研究專家紛紛對該書出版的學術價值和版本研究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華古籍刊行史上惟一一次大規模木活字運用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書》刊行于清乾隆三十八年至嘉慶八年(1773-1803年)。本書刊刻之初《易緯八種》等4種書為雕版刷印,其后134種則采用木活字擺排的方法刊印,乾隆帝親自將“木活字版”命名為“聚珍版”。因前后138種書的刊刻實屬同一刊行項目,故而統稱《欽定武英殿聚珍版書》。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書》因其內容精善重要,且多輯自珍罕孤本,再加上校讎之精,刊刻精美,實為清殿本書中之翹楚。而木活字的大規模統籌運用則為中國活字印刷史上僅有。在刊印過程中,金簡所撰《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具有里程碑意義,把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推向了新的高峰。幸得《欽定武英殿聚珍版書》刊行,諸多珍本得以廣布學林,諸多孤本得以保存并藉此傳諸后世,竟多有成為該書存世母本之幸。
其時,《欽定武英殿聚珍版書》刷印數目有限,一經頒發,供不應求。然因木活字擺排,每種刷印完畢用字拆散歸類,故而無法原版增印。乾隆帝遂允許各省據原本翻版通行。學界為區分原版及各省翻版之書,遂將殿版原書命名為“內聚珍”,其余皆稱“外聚珍”。
內聚珍版本面貌200多年來首次完整呈現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書》刊行200多年來,命運多舛,大多流散。時至今日,“內聚珍”舊物幸存者散落世間各處。公私藏家或幸有存藏,然多零散,據子目統計完整者甚罕。但因其巨大的文獻價值、版本價值,海內外多有出版之呼聲,然皆因規模巨大,耗資頗費,底本流散,全本難覓而退。
為古籍守護之責任、文化傳承之使命,故宮出版社、三希堂藏書綜合當下本書存儲實況,選取保存其原始面貌最可靠者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為底本,藏本尚缺六種自復旦大學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所藏“內聚珍”藏本補配,原大影印,并按原樣分為236函1413冊。意在追溯原物風貌,嚴謹再現殿本精華。因本書依循四部分類之法歸納,138種圖書據此合為一脈,故依當下圖書命名之法,將影印出版物命名為《欽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歷時兩年精心再造“珍罕”新善本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的出版,是200余年來內聚珍版本面貌的首次完整呈現,填補了中國出版史上的空白。在再造這一“珍罕”新善本的過程中,“完美再現原書原始狀態”的理念一以貫之。此次刊行歷時兩年,除了內容上追求最大限度體現原書風貌,在形式上也講究與原物一般不二。宣紙線裝樣式,原函原冊分裝。并為妥善存放本書,特別定制了雕刻精美、莊嚴大氣的紅木書柜,益于全書保存的同時,再現皇家奢華氣韻。據悉,為體現故宮藏原物的珍稀性,《欽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特別編號限量發行僅300套,并逐套配裝特制收藏證書。既充分體現了武英殿內聚珍本的“珍”與“罕”,又使擁有者能傳之于后、澤被久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