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性,是人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一個真正的收藏家,不僅應具有較高的理論業務知識,而且還得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此同時,更須有靈動而豐沛的悟性。
一個收藏家為什么非得有悟性不可?這是因為發現和收藏好的藏品,不僅需要機遇,更需要一個人在已有文化內涵、審美水準、藝術修養的基礎上,通過心靈感悟來完成對好的藏品的審美過程。悟性強,收藏家不僅能有效加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進程,而且能很好完成對歷史的生動詮釋:“把散落的、割斷的、零碎的收藏整理為集中的、連續的、完整的。”
如今,對收藏家提出強化悟性的要求,還緣于收藏品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收藏品市場出現假冒偽劣現象,并不奇怪,這種現象也不是當代才有,古今中外都大量存在。越是太平盛世,仿制造假就越厲害,如唐以后的北宋末、明代中晚期、清乾隆時期等。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現在,收藏市場漸熱,其仿制造假亦便“水到渠成”。難怪有人說,在全民皆收藏的今天,收藏是“拼”出來的。“拼”什么?“拼”學習,“拼”經驗,“拼”心態,更“拼”悟性。
如果說,增強對收藏對象的感性認識,對收藏對象之基本知識有所了解,是提高悟性的基礎的話,那么,增強對收藏對象的理性認識,才是提高悟性的關鍵。大凡學過哲學的人都知道,“感受到了的東西常常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受它。”實現從感受到理解、再從理解到感受的輪回過程,其實就是有所頓悟、有所感悟、有所悟徹的化育悟性的過程。而欲從增強理性認識角度來提高收藏的悟性,我們自須培養質疑品質、創新思維、綜合能力、通感稟賦。
收藏,需要以創新思維相隨,因為創新思維是悟性的集中體現。用常規思維去收藏,只會對號入座、照搬照抄,有時難免上當。運用創新思維收藏,就是要求運用發散性、逆向性、背向性等思維,既遵循已有規則,又創造新的方法,從而力求從新角度提出問題,用新思路分析問題,用新手段解決問題。有位古玉收藏者到余杭人開的古玩店里,看到一件良渚文化素面玉璜。在聽老板講述一番“生動的故事”后,收藏人從器物的包漿、光澤、綹裂紋判斷這是件好東西。但買回來的第二天,他請高手去看,但見高手“把玉器放在手里搓了搓,又放在手心里搓了搓,然后告訴他是件高手仿制的仿品”。因為真品,“這種雞骨白玉器擺在手里會覺得微微吸手,有靈性的。如果放在水里浸泡,拿出來后吸手的感覺就會更加明顯”。鑒玉高手這種不按常規“出牌”,超越傳統的鑒定古玉之法,可謂別具一格、別開生面,深得創新思維神韻,盡顯悟性風華。
悟性,有時也是綜合思考、歸納判斷的產物。提高收藏的悟性,有時不能局限于看局部的表象的孤立的東西,而要全面地系統地本質地看問題,因為只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我們才能綜合地加以判斷甄別。同樣是收藏古玉,你千萬莫要單純只看表面,以為只要玉有老氣就可以了,其實不然。我們需要橫向對玉的材質、沁色到形制進行分析,并且還要逐項作縱向剖析。比如,沁色是從里到外出來的還是只停留在表面?如果是真品,那必然是由里而外透出來的,且有滄桑感。又比如,真品的紋飾,其線條富遒勁和流暢感,而假的則疲軟無力。又比如,古玉器真品的陰線比表面要亮,因為“制作緩慢在琢磨的過程中已經起到了拋光作用,假的玉器即便陰線也可做得比表面亮,但終究光澤刺目,游離不定”。
收藏是一種凌駕于物質需求之上的精神需求。盡管它無法滿足人們日常的基本生活需要,但在今天人們不再擔心溫飽問題的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收藏已經逐漸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話題,因為它代表了思想、情感、品位、境界。進入收藏之門,便是走進了歷史的門檻,面對均已成為歷史文化密碼的藏品,你要解析它,你要厘清它,你要真正擁有它,你就得調動自我全部的知識和能力,并架起悟性的橋梁。如此,你方能進入收藏的腹地,并“因收藏而深諳歷史,觸摸歷史;因探求淵源而積淀知識,形成現代與古代的交融,物質與精神的交融,讓歷史變得觸手可摸、觸手可得”,這是何等的造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