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對“藝術市場指數”的關注度,不亞于普通百姓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關注度。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又稱消費者價格指數,簡稱CPI,它是各國普遍編制的指數,反映著一定時期內消費者購買生活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的變動。CPI受到百姓關注,是因為它反映了貨幣購買力的變化,CPI提高意味著貨幣購買力的下降;它還反映了職工實際工資的變化,CPI提高意味著實際工資的減少。更重要的是,CPI反映了通貨膨脹狀況,可以作為政府制定財政政策、價格政策、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指標。
國內的CPI能反映真實的價格變動嗎?
2010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一篇題為《數據和主觀感受:CPI是風動還是帆動》的研究報告,作者徐奇淵指出:2010年以來,“蒜你很”、“豆你玩”、“辣翻天”等陸續登臺,米、肉、蛋、蔬菜、中藥材、水、煤等價格也躁動不安,消費者強烈感受到多種商品價格的明顯異動。央行的調查數據顯示,城鎮儲戶對物價水平的滿意度指數創2001年有數據以來的最低點。然而在另一方面,統計局公布的CPI卻相當“淡定”,始終在3%左右波動。
CPI數據與居民物價感受的差異,既有統計上的原因,也有百姓理解上的原因。
統計系統跟不上中國百姓生活支出結構的變化,導致了CPI跟現實的誤差。比如CPI中居住類權重的國際控制值是30%,我國只占14.69%,房屋租金的上漲體現很不充分。據徐奇淵測算,在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間,有-7.53個百分點無法用8個分項指數及其權重解釋,他因此判斷,CPI在過去5年間被系統性低估了7%以上。國家統計局針對公眾的質疑作出解釋:“被低估”出自感覺上的差異。理由是,作為綜合性指標的CPI涵蓋了整個生活消費,而百姓判斷物價的漲跌主要是通過日常接觸的油鹽醬醋茶。
藝術品市場人士更關心的,則是藝術市場指數。
所謂藝術市場指數,是反映一段時期內藝術市場的整體價格水平或某件(類)藝術品價格變動的統計指標,不妨稱之為“API”。國際上最早的API由蘇富比編制,目前最重要的國際API,是由中國長江商學院教授梅建平和美國紐約大學教授摩西共同創建的“梅摩指數”,它反映了1875年以來美國藝術品市場的價格變動。國內最重要的藝術市場指數,則是由雅昌藝術網創建的“雅昌指數”,它涵蓋了2000年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重要繪畫流派、重要藝術家作品的價格變動。它們與其他幾種API一起,已經成為很多購藏者的重要參考,也被剛剛入市者奉為“寶典”。
那么,備受關注的API是否完全可靠呢?
資深藝術市場理論家馬健在《收藏品投資》一書中指出,“雅昌指數”和“梅摩指數”都存在缺陷。“雅昌指數”中的樣本藝術家指數,是根據拍賣公司提供的全部拍賣數據,計算出以尺幅為單位的價格中間值。它的缺陷之一是忽略了拍品的真偽和精粗;之二是以尺幅為定價單位并不合適。“梅摩指數”采用跟蹤同一件藝術品的重復交易記錄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收藏品的異質性難題,但缺陷是,重復交易的拍賣數據很少,被操縱的可能性很大。
與CPI被指縮水相反,API有被注水的嫌疑。
馬健援引了蘇富比指數曾做過的兩次手腳:一次是由于辦事員的疏忽,將一組錯誤數據送往雜志社發布,蘇富比得知后,因為“數字呈現的市場繁榮程度,比實際情況好”,樂得將錯就錯;另一次是因為銀器類藏品的銷售業績不理想,被操作者當成特殊情況,剔出指數統計范圍。API編制機構與市場利益的相關性,在很大程度影響著指數的準確性,藝術家個體指數尤甚。對于時下名目繁多的API,《藝術收藏》主編賈廷峰坦言:從不相信。他認為,藝術品價格指數在很多情況下是人為操縱的,并沒有反映藝術品市場的真實狀態。
疑似縮水的CPI和疑似注水的API也有好消息傳來。從2011年開始統計局對CPI權重進行了調整,其中居住類提高4.22個百分點;日前,北京文物藝術品交易產業發展座談會決定,將建立六大平臺護航藝術品拍賣市場,“價格指數平臺”便是其中之一。
更真實的CPI和API,值得期待。
期待真實的藝術市場指數
期待真實的藝術市場指數
期待真實的藝術市場指數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