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有“江南第一拍”之稱的西泠印社拍賣在杭州開槌。在目前藝術品市場整體走低的大環境中,拍賣行在拍品和客戶這兩端都遇到不小的困難。而西泠拍賣一向以高文化含量的拍品和高價格的成交著稱,此次春拍,西泠的表現無疑是業內關注的焦點。
拍賣現場人氣不錯,座無虛席,從上座率看不出任何市場回調跡象。拍賣的第一件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王時敏的行書信札,寫得潦草,品相也一般,但因西廬老人的墨跡罕見,再加上有張廷濟的題跋,從3萬拍到了15萬,開了個好頭。接下去一批明代扇面的表現也都不錯。陳洪綬與祁豸佳合作的《溪山高士圖》扇面,為周亮工而作,錢鏡塘舊藏,陳遹聲題跋,屬于“支撐點”多的拍品,自然受到熱捧,以62萬落槌。拍賣前我特別看好的一件文徵明之孫文元發的行書詩扇,品相好,書法精,果然應者頗多,15萬的價格可謂到位。扇面之后,對聯、立軸等不同形式的三百多件作品陸續登場。朋友邊看邊感慨,說現在懂的人太多了,前兩年零星可遇的撿漏機會已然成為過去式。對此我也有同感。隨著拍品一件件上拍,一些當前市場上的現象和趨勢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來。
小而精,富于文人氣的拍品普遍表現搶眼。“揚州八怪”陳撰的《晴林風色圖》,尺寸只有22×16.5cm,但逸筆草草、小中見大,以5.5萬落錘,超出估價5倍;同樣受追捧的還有王時敏隸書贈王貞媛詩。王時敏以擅隸聞名,這件雖說是立軸,但王時敏的書法僅有一開信札的大小,寫在六行箋上,紙張古雅,隸書精湛,旁邊有沈景修等六位晚清文士之題跋環繞,文人氣很濃。不出意料,這件小拍品引來眾多買家的競爭,場面一度膠著,最終以34萬成交。小東西拍出大價格,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買家的日趨成熟。一部分買家已不再盲目追求所謂“尺幅大小”,他們把著眼點越來越多地放在拍品背后的文化含量上。而和大件比起來還不算高的資金門檻,便于更多行家、藏家介入,這些精品小件的價格水漲船高也在情理之中了。
除了小件精品的走俏,同一名頭的價格差距也看得很明顯:精品一路走高,普品表現平平。早就聽聞伊秉綬的作品在西泠往往能拍出大價錢,這次春拍中有好幾件,正好可以借機觀察一下。263號伊秉綬隸書五言對聯,寫得寬博雄壯,非常典型。此件曾經多次著錄,又為晚清民國時大藏家貴池劉世珩、劉之泗父子舊藏,50萬起價后經多輪叫價,以180萬高價成交。而同樣是伊秉綬的隸書五言聯,264號無論是作品本身的質量,還是著錄、傳承等輔助要素都弱于前者不少,25萬匆匆忙忙地就落了槌。同一作者同一形制作品的價格差距如此之大,背后正反映了買家“寧要一件精品,不要十件普品”的求精心理。這兩年買家對藝術品本身價值的判斷越來越到位了,才會出現精品天價、普品普價的現象,這也是市場日趨成熟的一個表現。
今年的西泠,買家對重點作品的爭奪依舊激烈。黃道周楷書《曹遠思推府文治論》手卷是本次西泠春拍的封面,它的出現掀起了全場的最高潮。隨著宋、元書畫的幾乎絕跡,多年來晚明書畫就一直是拍賣場上的焦點。由王鐸領銜的晚明變革書風書家的作品在拍場上屢創佳績,而黃道周正是其中重要的一員。此次西泠推出的這件綾本手卷由鑒賞大家吳湖帆題簽,王同愈題引首,為作品的真實性增色不少。350萬起價后競爭激烈,現場氣氛凝固,前排、后排、電話委托輪番出價。電話委托出價1000萬后,場子里很多人都已經坐不住了,站起來觀戰。經過近二十分鐘的混戰,最后892號買家以1700萬投得此卷,全場掌聲一片。
然而黃道周高價成交所帶來的掌聲,并不能說明市場的樂觀態度,因為這是開場近3個小時以來僅有的一次掌聲,而1700萬也成為本次西泠春拍古代書畫專場的最高落槌價。另外一件重點作品八大山人《荷花翠鳥圖》,加上傭金勉強過千萬。對比去年春拍七件千萬以上落槌的拍品,高價拍品的數量在今年急劇減少了。而古代書畫1.12億的總成交價,與去年春拍3.46億或秋拍2.37億相比,確實萎縮了不少。在整體回調的大背景下,高端拍品征集困難,買家的出價也比以前更謹慎了。但古代書畫作為硬通貨,買家群體依舊存在,他們把關注重點投向文化含量高的精品。這些作品名頭可能不是很響、尺寸可能不是很大,但無一例外都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市場正在逐漸回歸藝術品價值本身,是這次西泠親歷的最深感受。
在古代書畫專場之外,抽了點時間匆匆瀏覽了“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專場”,“中國歷代庭園藝術·石雕專場”、“中國歷代紫砂盆專場”中的一些拍品。明清金磚流露文人雅居之風;庭院石雕隱現詩意棲居、閑情偶記;紫砂盆則是案頭清供……看得出西泠在各個板塊中,都堅持高文化藝術含量的拍品征集導向,這些拍品背后無不體現出深厚的文人情懷,富于生活的意趣。也許這是在當前藝術品市場整體走低情況下制勝的唯一辦法。
拍賣市場回調,藏品人文價值備受關注
拍賣市場回調,藏品人文價值備受關注
拍賣市場回調,藏品人文價值備受關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