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藝術市場上成名藝術家的同名作品或者二版作品很多,您怎么看這些作品?
王:我不止一次發現,一些藝術家出于經濟原因重畫當年成名作品的現象。對于這類作品的收藏我會非常審慎,尤其關注創作年代。基本上,藝術家后期出于經濟動力而重畫的作品,與當年充滿激情的作品無論如何是無法相提并論的。藝術作品最重要的就是“真”,沒有真情的作品,還有什么意義?那時期的藝術家、那時期的創作、那時期的悲歡離合起起落落是深入骨髓的,是模仿不來的。所以,對于一些藝術家在市場活躍后出于經濟目的而重復創作的藝術作品我基本不作考慮。像陳逸飛的作品,我前后買了9幅,如《長笛手》《踱步》等,多是他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畫的。
記者:在這么多年的收藏過程中,您有過遺憾嗎?
王:遺憾是一定有的。在2005年嘉德的秋拍中,陳衍寧的《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這件作品,拍到1000萬元的時候,我當時稍一遲疑,就被歐洲的老收藏家希克以1012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買走了。這件事讓我至今都追悔莫及,類似的事情還有幾件。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更堅定了我后來不惜代價收藏藝術品的信念,也許很累,但很值得。像2009年看到沈嘉蔚的《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這件作品后,我可以說是一見鐘情這是我們當年多么熟悉、多么親切的一件作品,我抱著勢在必得的決心買到了這件作品后,一度激動得掉淚。
記者:現在大家都知道你們要辦美術館了,在拍賣會上,會不會出現只要您感興趣的作品,別人就會跟風的情況,導致拍品的價格水漲船高?
王:有這種情況出現,而且好多年以前就出現了。聽說很多人在拍賣會上只要看到我舉牌,他們就會一窩蜂涌上來,這樣拍品的價格自然就漲上去了。例如革命題材的作品就是一個例子,當時有人已經察覺到我對這類題材的關注和想法,他們也有人跟風,但缺乏堅持。值得慶幸的是,因為我策劃比較早,目前幾個專題的重要作品已經在9年間大部分被我不動聲色地歸入囊中。
記者:收藏這么多年,有沒有走眼或者失手的時候?買到假畫怎么辦呢?
王:買到假東西的經歷是一定有過的。不過,我對自己的眼光很有自信,只有在入行之初我買過假畫,不過數量很少,大約在1%左右。這些假畫,我也就只能放在家里了,絕不會再拿出去害人。這么多年的收藏經歷使我知道,作為一個收藏者必須善于學習有關知識,多閱讀、多思考,才能進步,盲目跟風一定不行。比如說,收藏“紅色經典”,就要從學術角度梳理“紅色經典”代表性畫家、代表性作品,梳理“紅色經典”藝術的發展和傳承等等。要是不做這些工作,肯定做不好收藏,未經用心策劃、體系不明的作品,肯定不成系統。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有很多人的藏品數量非常可觀,但如果只求數量不求質量,我認為這樣的收藏長久看來意義不大。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對藝術品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通過藝術品收藏,我不僅得到了很多樂趣,學到了很多知識,也結交到很多好朋友。藝術品帶給我的很多很多,我也不能辜負它們。我會把美術館當成我未來的事業,當成我的又一個孩子,去精心呵護它,和它一起成長。
收藏家王薇:龍美術館是我未來的事業
收藏家王薇:龍美術館是我未來的事業
收藏家王薇:龍美術館是我未來的事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