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也稱書畫章料石,它不僅是篆刻藝術的載體,同時也是愛石者的收藏品。有的印石經過藝人的精心雕飾加工,又成為工藝美術品,更具有觀賞性和收藏性。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我便開始收集印石,雖然當時的月工資僅幾十元錢,但不惜花30元錢購買了兩方雞血石章料。其后有機會便小打小鬧地不間斷地購買。我收集的印石除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之外,還有丹東石,萊州石、蕭山石、賀蘭山石以及不知名的石種。有時還收集一些硬質章料,如玉石、瑪瑙、水晶、虎晶石、金沙石、鐘乳石、紅絲石等。章料的形體各種各樣,以方章為主,還有圓柱形的、扁圓形的、隨形的、雕件形的等等。大者達到10×10×20cm,小者如小指般大。章料的雕工也五花八門,如雕鈕者有圓雕、巧雕、透雕、薄意雕。章料的顏色更是紅、黃、藍、白、黑、綠等各色俱全。
對于印石收藏,一些石友主張貴在極品和絕品,但這必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普通愛石者,對那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元一方的高端石料,連親眼看一下都覺得是奢望,只能望石興嘆了。我收藏的體會是:錢少也可搞名石收藏,只要價格適中,什么田黃石、雞血石、芙蓉石等名石,有機會還是應存點樣品,買不起大的可買小的,買不起貴的可選便宜的,只要質地好、色澤好、紋理好和雕工好(包括磨工),或在質、色、紋方面具有一定的奇特性,都算好石,都值得收藏。
1987年我到福州出差,參觀當地工藝美術廠壽山石展時,看中一方隨形薄意雕章料,規格為3×4×1.2cm,黃白相向,細膩潤透,十分上眼,但價格不菲,標價100元。那時商店出售商品是不還價不打折的,可我一狠心還是將它買了下來,最后使得盤纏吃緊,返程車票款都是由朋友幫著湊的。后來該印石由資深石友鑒識是田黃石,其中少有的“金銀地”、“蘿卜紋”、“紅筋”等特征皆備。
在收藏中有時遇到只是聽過而未見過的石種,一般都屬于稀有的、獨特的或新發現的品類,最好不應失之交臂,要先買到手,然后再去研究和鑒識。1993年,我購得一方深綠色橢圓形章料,規格為5×8×3.2cm。起初賣石人也說不清該石是產于何地、屬什么石種,而我只是感覺石色比較少見,也無以確定其“身份”。后經幾位石友觀賞,有識為“孔雀石”者,有定作“艾葉綠”者,有的則無從辨識。后來經查閱有關卵石的資料方知,該石產于昌化,名為“綠昌石”,屬稀有石種。在2003年一次工藝美術品展覽會上,我瀏覽了十幾家印石攤位,其中不乏四大名石中的上品,然最吸引我注意力的是一方黑乎乎的網紋方章,規格為2.7×2.7×8.2cm。這不正是只聞其名而未見其面的青田“煨紋石”嗎?該石系象牙白質地,其中兩面和頂面布滿細密的黑色網紋,其余三面也有稀疏的網紋,握在手中摩拭、欣賞,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愛不釋手。一問價格,僅200元,我愛石之心溢于言表,當即付款買下,并一再稱贊該石為絕品。那位石商平時遇到的顧客大都對意欲購買的印石百般挑剔、討價還價,碰到我這樣的顧客,他頗受感動,譽我為“行家”,并說:“此石落入先生之手算是有了歸宿,我也心安了。”臨別時,石商硬是贈我一方封門青藍釘印石留念。購得美石,遇到知音,實乃不可忘卻的美好記憶。
近年來,又有一些新的印石品種出現,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有一種硬料印石今年第一次批量涌入石展,名為“雞血紅碧玉”,產于廣西桂林龍勝縣,又名“桂林雞血石”、“龍勝雞血石”和“桂林紅”。之前該石種的水料屬奇石范疇,稱之為“三江紅”,后其母礦(即山料)被發現,并加工為雕件、手鐲和印石推向市場。該石的地質學名稱為“含鐵石英巖”,摩氏硬度在6.5-7之間。其質地堅硬、致密,拋光后具有玻璃的光澤。該石多為黑地帶血,間有白色石筋,或間有通透的黃色石英地,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我先后購得10多方,大者重達6公斤,我對其中兩方喜愛有加,其通體為黑、黃、紅三色,別無雜色,正如昌化雞血石中的絕品“劉關張”。我曾向往擁有一方正宗的昌化或巴林“劉關張”雞血石章料,但一直未能如愿,今得此兩方印石,并借名冠之,也算了卻了一個心愿。
收藏印石是我生活中的一大趣事,每方印石都承載著一個永久而美好的記憶。幾十年下來,我共收集各類印石200余方,其中大部分置放于專門設計制作的墻櫥中,時常欣賞把玩,養性怡情,不亦快哉!
收藏印石 貴在奇特
收藏印石 貴在奇特
收藏印石 貴在奇特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