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收藏20年 收集藏品50萬件
由于毗鄰翠湖公園和云南陸軍講武堂,位于昆明錢局街一側百米小巷倉園巷從早到晚熙熙攘攘,不時還能看到時髦男女腳踩回力鞋,身著文化衫,或挎著軍綠色的帆布包,或別著“一道杠”在巷中漫步……懷舊氣息撲面而來。
一大早,倉園巷68號的“鄢棚國貨”搪瓷制品小店門口,29歲的景銳力正在大汗淋漓地從面包車上下貨。前幾天店里的冰花飯碗和花口杯斷貨了,他趕緊從家里的“倉庫”拿出幾百個搪瓷做添補。這些,僅僅是這位80后收藏家的“冰山一角”。
20年間,景銳力一共收藏了50萬件搪瓷藏品。
這里面有1958年產的齊白石小雞啄米搪瓷盆,這種極少見的手工噴繪國畫搪瓷品,當時全國只有5個搪瓷廠能夠制作,現在已成絕版珍品;
這里還有帶著淡淡疤痕的搪瓷盆,印著“紅雙喜”、“抗美援朝”的搪瓷茶缸,畫著紅黃牡丹圖案的搪瓷保溫水壺以及1962年的白色搪瓷花燈罩……
這些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靡中國的“歷史符號”,早已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卻成為景銳力眼中的寶貝。
癡迷收藏
20年間走遍大半中國
景銳力出生在錫都個舊,他愛上搪瓷與外公有很大的關系。
“我外公曾經是個舊云錫公司百貨商店的經理,平時的工作就是采購和銷售,所以對搪瓷非常熟悉和鐘愛。”景銳力回憶,1993年搬新家的第一天,冒失的景銳力不小心把所有的搪瓷盆從四樓陽臺窗戶推下,巨響過后,外公心愛的搪瓷盆全被摔壞。外公沒有生氣,而是帶著景銳力到家門口的“國營七層樓商店”重新購買,外公對他說:“搪瓷的好,國產的東西最好。”于是他們精心挑選了八個搪瓷盆帶回了家。
也就是從那時起,景銳力對搪瓷產生了濃厚興趣。第二年春節,景銳力用壓歲錢給自己買了人生第一份禮物一個個舊搪瓷化工廠生產的“小孩吹泡泡”搪瓷口缸,那年他10歲。
從此,景銳力對搪瓷的迷戀一發不可收拾。15歲那年,景銳力看上了個舊搪瓷化工廠的四個搪瓷樣品,它們分別是開遠鐵路客運段專用盤、花仙子圖案盆、一對金魚圖案鍋和一個花“鼓子”。為了得到喜愛的寶貝,景銳力找了廠長不下十回,最后廠長被他的誠意打動,破例把樣品賣給了他。“這些樣品屬于非賣品,原本每個只要六、七塊錢,我一共花了200元才買到,幾乎花光了所有的壓歲錢積蓄。”
為了收集全國各地的搪瓷藏品,景銳力走遍北京、上海、西安、哈爾濱、貴陽等地,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倒閉的國營單位、曾經的私營批發商、廠家指定的經銷商……能去的地方,能想的辦法,景銳力全用過。1958年產自西安人民搪瓷廠的齊白石小雞啄米盆,是他一天不吃不喝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淘到的;1962年的白色搪瓷花燈罩,是他在昆明文化宮背后的房屋拆遷時,在別人陽臺上發現后找上門買的;1950年產的花面盆是他在哈爾濱街頭,在搬家的市民裝車時發現后高價買下的……
用了20年,景銳力一共收集了50多萬件搪瓷藏品,他的家就是一個小型博物館,各色搪瓷用品大大小小、整整齊齊地陳列著。景銳力眼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有生命,背后都有故事。
搪瓷養家
讓愛好成為生活符號
景銳力的“鄢棚國貨”搪瓷制品小店位于昆明市倉園巷68號。
經過此處的行人,總會被“鄢棚國貨”的古樸門面吸引,紛紛進店一探究竟。在這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店里,紅燈牌、鹿牌、勞動牌等全國各地、各時期的搪瓷名牌藏品一應俱全;燒鍋、平蓋洗手碗、湯盆、茶盤等搪瓷物件琳瑯滿目;包含生產年代、國標規格和產品介紹的“描述牌”讓人們可以從每個搪瓷商品背后,了解中國國營搪瓷工業和搪瓷文化的輝煌歷史。
人們還會拿出手機拍照留念,走的時候不忘買上一兩個搪瓷用品留作紀念。“我們這代人用慣了搪瓷,我在昆明找了好久,今天終于找到了。”已經70歲的陳大媽花了10塊錢,買走了一個白色的搪瓷痰盂,景銳力還送給她一個搪瓷小花盤。“我小的時候,搪瓷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現在很難找到了。”吳女士把剛購買的搪瓷缸愛不釋手地放到包里。“賣搪瓷的利潤很低,雖然這些老產品售價比幾十年前高了許多,但畢竟現在和過去沒有可比性,只是希望這些真正的老搪瓷能重新喚回大家兒時的記憶,告訴大家使用搪瓷安全健康。”
29歲的景銳力去年成了家,現在有一個不到一歲的女兒,搪瓷也成為全家的生活符號。景銳力和妻子的結婚照絕對是世上獨一無二的,當天拍攝的道具全是他的藏品:幕布上是毛主席畫像,身后放著柳州牌收音機和紅色撥盤老式電話,桌上的搪瓷把手壺和兩個10公分的白色搪瓷茶缸锃光發亮,與身著中山裝的景銳力的笑容交相輝映,照片上的兩人仿佛就屬于那個“搪瓷的年代”。
在景銳力的家里,大到煮湯的大鍋,小到喂女兒喝水的小碗,全是“國營搪瓷”。“小時候喜歡收藏,是因為想著多買幾個可以換著用;現在還是喜歡收藏,那就是一輩子也用不完了。”景銳力一邊說著,一邊喂女兒喝水,他手中的綠色冰花搪瓷碗就像一種無聲的語言符號,不斷記錄和見證著他的生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