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藏品豐富,而且集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于一身,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其市場價格也不斷上漲。最近在一鑒寶現場,紫砂壺、紫砂陶盆等各具特色的紫砂藏品層出不窮。有一姓周的市民帶來祖傳的宜興紫砂陶盆,精美的陶盆引起現場一陣小騷動。
據該陶盆的主人介紹,其祖上就是江蘇宜興人,后遷居九江。經過現場專家鑒定,這款紫砂陶盆,至少是民國前的藏品,不僅器形較大、做工細膩,上面的山水詩畫也有非常高的藝術造詣,確為一件難得的精品。聽到專家的點評后,立即有藏友將寶主拉到一旁,商談購買事宜。然而,另一名老先生打開包裹了幾層的紫砂壺,看似有著不錯的包漿。專家接過來,仔細鑒定后,認為是仿品。
其實紫砂收藏不分年代新老,只分為名家壺與民間壺兩大類,民間制壺雖奇趣各異,但在選料、構思、制作工藝等方面與名家制壺相去甚遠。名家制壺手法獨運匠心,無不神韻畢現,妙手天成,再加上當時名家的書、畫、詩、詞、印,因此,值得收藏的其實都是那些師承名門的大師制壺。隨著近年來原材料的減少,產自宜興的紫砂藏品正被看好。
在北京保利2011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壺藝泰斗”顧景舟的提璧組壺以1782.5萬元的價格拔得“中國當代高端工藝品紫砂壺專場”的頭籌。拍賣會上的天價,也大大提升了收藏紫砂壺的熱度。宗萬明就收藏了一把顧景舟制的壺,幸運的是,當時他只花了200元就買到了。得知他手中有此寶壺,不少外地藏友紛紛表示要高價收購,而北京的一位藏友更是“三顧茅廬”,多次來九江求購。但至今宗萬明都沒有動過要轉手的念頭。
對于初涉紫砂的藏友,宗萬明認為不要過多地考慮是否出自名家,在出手時要從做工、胎質、價格等方面來綜合考量,畢竟“撿漏”的事是可遇不可求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