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畫是20世紀初隨著西學東漸之風傳入我國的,我國美術家似乎對水彩畫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們很快熟練地掌握了這門藝術的技巧。這是因為水彩畫的工具、材料和創作方法,與我國傳統水墨畫有些接近。水與彩結合的水彩畫,比運用油彩的方法作畫更輕松、隨意與靈便,更易表現筆觸和色彩的微妙變化,呈現出生動的情趣,傳達作者的即興感受。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寫實傳統的西洋水彩畫,在其發展過程中越來越注重作者感情和意趣的表現,19世紀的英國水彩畫藝術在這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對我國水彩畫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第一代水彩畫家是在中西融合大思潮影響下,引進這門西洋藝術品種的。虛心學習歐洲水彩藝術技巧,運用它描寫周圍的現實生活,創造為社會大眾樂于接受的作品,是這一代畫家的追求的目標。為此,他們很自然地會把自己原來受到的傳統繪畫知識,融會在這門新的藝術品種中;此外,創作實踐也提示他們,水彩與水墨的技巧具有某些共同特性,傳統水墨畫固有的寫意性和筆墨情趣巧妙地運用于水彩畫,能賦予水彩畫以新的中國特色。假如有人問,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水彩畫在藝術語言上取得了哪些成就?我認為,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創造了具有寫意精神和中國氣派的水彩畫。而開創這種風氣的,正是中國第一代水彩畫家們。
中國第一代水彩畫家們以飽滿的熱情描寫社會現實生活和自然景色,他們的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風景和靜物。可貴的是,他們以忠實于現實的態度描寫他們的所見、所感,作品都是在寫生的基礎上完成的。他們努力把作品的紀實性和藝術性完美地加以結合,既呈現出客觀對象的時代情境與歷史氛圍,又把水與彩交響的美感傳達給廣大觀眾,集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于一身,彌足珍貴。
張眉孫(1894-1973)、李詠森(1898-1998)、潘思同(1903-1980)、雷雨(1921-1989)是我國第一代水彩畫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主要的創作與教學活動在滬、杭一帶,對南方和全國水彩畫發展有很大影響。作為中國水彩畫奠基者的張眉孫、李詠森、潘思同,他們在技法上各有不同的側重,如張眉孫筆線柔和而富于變化,濕筆點染輕重、虛實有度,寫實語言中寄寓著深情和詩意。李詠森富于探索精神,他一方面關注西方畫壇水彩風格的變化,另一方面從傳統繪畫中汲取養分,豐富水彩語言。他有堅實的造型功力和傳統寫意藝術的修養,在融合中西技法方面成果突出。潘思同是一位技巧與修養全面的藝術家,他既善于創造反映現實生活宏大場面的作品,如《滇海成新田》、《平爐車間》等,又在富有抒情詩意的風景畫中有獨特的創造。他在寫實風格中揮灑自如地運用水分,構成結構嚴謹而情調和諧的畫面。雷雨的水彩畫創作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上海畫壇很有影響,他注重形的塊面結構,在表現空間感中含有構成意味,這大概與他同時從事電影美術設計有關。
今天閱讀和欣賞這四位前輩藝術家具有經典意義的水彩創作,不僅為他們作品高超的藝術技巧所征服,更為他們對生活和藝術的虔誠,他們的奉獻精神所深深感動。只有擁抱時代、擁抱社會,有崇高歷史使命感的藝術家,才會有如此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創造出具有充足人文精神的佳作。
他們為中國水彩藝術的輝煌,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為我國水彩藝術的輝煌
為我國水彩藝術的輝煌
為我國水彩藝術的輝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