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海外版:李樹森
【核心提示】“強元”文化,是在現今世界“多元”文化語境下提出的。“強元”中的“元”,是指以我們本民族主體文化匯集成的“一元”,是統領中國當代多元文化的“大一元”。“強元”就是加強本民族主體文化這個“大一元”建設,使之強化、復興、強大,在中國占主導地位,引領中國走向民族偉大復興。同時,在世界上重新確立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為人類文明與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概言:
本著文化責任與擔當原則,我們提出如是構想:通過建構、打造“中華民族主體文化”,來完善、建設我們的文化體系、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精神。以“中華民族主體文化”為核心,建設中國的“強元”文化,以此實現文化復興、文化強國及確立中華文化國際地位,以強大的文化使中華民族永遠巋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書畫藝術“強元”建設工作推出半年多來,已得到了書畫界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
在全球文化大交流、大交融的時代背景下,許多國家獨具特色的文化遭到了嚴重破壞甚至消解,我國的文化安全同樣也面臨著嚴峻考驗。
一百多年的積貧積弱,使中華民族曾數經劫難。1949年,新中國誕生,中國人民站了起來。今天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蒸蒸日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在由夢想向現實轉變。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和靈魂,沒有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就難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復興已是中國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
文化復興,我們該復興什么?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們該發展什么,繁榮什么?文化強國之路該怎樣走?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思考和參與的大問題。
文化復興,匹夫有責。謹以書畫藝術為例,拋磚引玉,談一點個人的思考,供探討。
1 近代史上的落伍,并不能說明文化的落后
中華文明是五千年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中國歷史上,雖然朝代多有更迭,但文化卻主體未變。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堪稱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跡。
發生在18世紀的西方工業革命,掀起了現代改革浪潮,使西方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產生了空前的物質文明,極大地改變了西方及世界狀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某些西方國家以其科技、經濟、軍事、政治形成的超強綜合實力,一改老牌殖民主義者的心態,變化手法,制定戰略計劃,有目的地向全世界強行推廣其所謂新文化。打著多元文化旗號,憑借其強勢話語權,所向披靡地同化和消解了許多國家或地區的特色文化。
中國歷史上未發生工業革命。由于西方強權的侵略、清代封建王朝的對外政策等復雜原因,導致綜合國力長期落后,經濟和國際地位急劇下滑。自此發生的一系列讓國人恥辱的歷史事件,大幅降低了國人的民族自信心。
在此大背景之下,近兩百年來,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中華文化面臨著嚴峻考驗,甚至是危機。環顧現實,再過二三十年,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受過多西方文化熏陶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將成為社會中堅,那時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挖掘與發揚是不是就更難了?可見,中華文化歷史鏈條急需在我們這里扣緊應有的一環。
實際上,各種綜合因素造成的文化話語權的暫時式微,并不等于中國文化需要被西方文化所更替,對于中國文化的巨大價值,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里曾說過:“世界文化的未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體的《展望二十一世紀》中,曾預測中國文化將在未來世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湯因比甚至樂觀地強調:人類未來和平統一的地理和文化主軸是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亞文化。
可喜的是,隨著新中國的誕生,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騰飛,民族自信心開始“重燃”起來,中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逐漸恢復和強化。20世紀90年代,立足于為西方社會出謀劃策的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已經認識到:當東亞人在經濟上獲得成功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強調自己文化的獨特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已在文化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更是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中華文化復興的曙光已清晰地展露在世界的東方。
2 世界美術思潮東移佐證中國文化價值
著名書畫家、學者王學仲先生提出了“世界美術思潮東移”之說。據他研究,從19世紀中葉到現在,這種發展趨勢已經初現端倪,東移似乎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這方面,我們也能夠從很多世界著名的藝術家、美術評論家、美術理論家等人士的觀點中得到印證。
早在14世紀,著名探險家、旅行家伊本巴圖塔在日記中就記載:“中國人的藝術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這是在許多記載書籍中作出了的評價,尤其是繪畫,無論是西方基督教國家,還是其他國家,都永遠達不到中國的水平,他們的藝術才能是非凡的。”近代西方藝術家畢加索曾對張大千說:“真正的藝術是在中國,令我困惑不解的是東方人為什么喜歡到外國去學藝術。”常書鴻在法國留學時,老師告訴他:“世界藝術的真正中心在你們中國,中國的敦煌才是世界藝術的最大寶庫。”法國第戎國立美術學院耶希斯對林風眠說:“你可不知道,你們中國的藝術具有多么寶貴、優秀的傳統啊!”19世紀法國野獸派領袖馬蒂斯,早期學習日本浮世繪風格,其后期畫作尤從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中得到啟發。
世界美術思潮東移,充分證明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價值。隨著我們文化的復興、國家的強大,中國文化話語權將逐漸得到強化、提升。

(陳樹森與歐陽中石共同探討強元文化)
3 世界文化需要多樣性、差異性 警惕文化霸權
現今世界,很多國家的特色文化被極大削弱,甚至被消解掉了。
然而,世界經濟一體化并不等于世界文化也要一體化。人類文化的起源就是多元的,一部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各個民族多元文化發展的歷史。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希臘文化、印度文化、非洲文化、希伯來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等,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應該是多樣性、差異性的,應該是百花齊放、各展優長,和諧共處、相互輝映,彼此學習、共同促進。試想,如果世界只有一種文化,沒有了相對性的橫向對比,缺乏了競爭,將何其單調?遑論促進、先進與豐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